首页 > 都市小说 > 50年代:从一枚储物戒开始 > 第336章 稳定农场

第336章 稳定农场(2/2)

目录

与此同时,源源不断的外汇收入从各个渠道流入国内,让当年的外汇收入翻了数倍。

国内对孙志伟的白酒计划是怎么处理的,他并不知情。

3月初,孙志伟在春季播种前抽空去了一趟马里兰州的农场。

在老兰开斯特眼中的小农场也有2万英亩的土地,农场工人却只有十几个,主要依靠农业机械进行大规模种植。

从70年代起,利坚开始在全球粮食上进行布局,每年都要费几百亿美元扶持农产品出口。

特别是这几年,毛熊家连年灾害粮食短缺,现在每年都要从国进口大批的粮食。

国趁机给粮食涨价,又压低石油的价格,两头收割,挣了个盆满钵满。

所以现在在国,农场十分好做。

孙志伟在农场看了一圈,他发现现在这批人农场的工人都还不错,农场的负责人也是个老实人。

这就很好了,毕竟现在的农产品是由大粮商统一收购的,价格还不低,又有农业部补贴。

农场只需要负责种植,并不需要管销售的问题。

当然了,孙志伟新接管了农场,该放的福利还是要放。

以前工人们在农业生产季节才来农场工作,农闲时间都是赋闲在家,只有懂机械维修的几个人才常年呆在农场里。

孙志伟准备改变这个情况,他要把农业工人绑定在农场里。

于是,他采取了几条措施。

第一条,在农场里建立了一个迷你小镇,给每个农场工人分配一套房子。

只要他们还在农场工作,他们就可以免费住在房子里,水电全免。

以前,农场工人们都是生活在附近的镇子上的。

要知道在国,住房支出在一个家庭的支出中占比是很大的。

孙志伟的这项举措,一下子就减少了工人们家中开支的大头。

第二条,弄了一个小养殖场,养殖火鸡,让农场工人的妻子们也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

这又是一个受到工人们欢迎的举措,至少给工人们的家庭增加了1/3的收入。

这两条措施,一增一减之下,让所有的工人们对农场有了很大的归属感,他们家中的经济条件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孙志伟就完全掌握住了这个农场的一切。虽然增加了一些开支,但他觉得很值得。

忙完了农场的事,时间很快就来到夏天。随着他名气的提升,客人也越来越多,他的小店铺已经不堪负重。

6月份,他不得不盘下了旁边的饮品店,改造成了一间小酒吧。

小酒吧没挂招牌,主要客人都是那些古董爱好者。

孙志伟平常也离开了逼仄的古董鉴定店,将日常活动的地点转移到酒吧中。

贝琳达正式成为古董店的店长,从小时工变成了合同工,月薪1000刀加销售提成。

在她升职的第二天,贝琳达的母亲卡罗琳麦金尼出现了,在确认孙志伟不是个骗子后,她才离开。

现在,古董鉴定店里,贝琳达带着两个两班倒的兼职,负责接待和销售。

另外他还请了一位鉴定师负责普通物品的鉴定。

小酒吧中也请了一位调酒师和两个兼职做服务员。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