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开战(2/2)
也可能担忧他会继续滞留长安卷土重来,所以留重兵守住渭桥,守住刘禅龙纛所在的细柳。
但不论如何了,趁蜀军不能准确判断大魏兵力虚实,未必敢轻易调兵的时间点,迅速集结,开启战端,对于大魏而言已是最好的决策,再没有之一了。
下午,暑热渐渐消解。
司马懿下令,命陈圭统部曲两千固守灞陵,命夏侯楙、秦朗率部曲两千固守峣关,其后便举军尽出,往王昶于骊山立下那座营寨而去。
…
高陵。
这座城池,位于泾水以东,渭水以北,是保护汉军粮道的枢纽,也是汉军之所以敢深入新丰,断敌粮道归路的底气所在。
经过关兴、赵统、魏兴及归顺的安定汉羌豪强部曲营造月余,毫无疑问是一座坚城。
刘禅昨夜便入据此城,在城中安然睡了一觉直至天明,甚至连赵云何时率军归来都不晓得。
早晨跟在龙骧中郎赵广身后,来到高陵城外的大寨,在中军大帐听赵云诸将把昨夜战报细细报来,也没有外露出丝毫自矜亢奋的情绪,赫然一副泰然威严的模样。
年轻,稳重,务实,睿智,仁厚,慷慨,果决,豪迈…当这么些品质汇聚在一位领导者身上,一众有资格见到天子当面的将校随即为之心安,为之心醉,确是一件再合理不过的事了。
而坐在左上首的老将军,非但从这位年轻的天子身上,看到了先帝的影子,更隐隐从座中一众将校身上看到了诸如冯习、傅肜、张南、程畿等为先帝死命之士的影子,一时也是心中大慰,感慨颇多。
“魏军既已动身往骊山立寨,料想决战就在明后两日。不顾疲惫今晚再掀夜战,亦有可能。
“新丰未拔,司马懿一旦狠下决心星夜奔袭,则丞相将陷入腹背受敌之境地。
“所以我大军不宜滞留高陵。
“即刻移师新丰,以策应丞相右翼,不使丞相无援。
“诸位可有异议但请说来。
“倘别无异议,我便签下这道将令,移师东向。”
天子端坐正席,声色从容不迫。
赵老将军不假思索当即出言:
“刘将军,移师新丰自然合情合理,可是前线兵凶战危,臣…我以为将军不妨留守高陵,为我前军做殿后之将,我等再请一面刘将军牙纛至前线,足可以振奋军心了。”
帐中诸将一时面面相觑。
部分赞同、支持,乃至期待天子龙驾亲临前线的将校不解,陛下都已距前线不足二十里了,老将军怎么还把陛下劝留此地这是担忧大汉打不过伪魏还是担忧我们这么多人保不住陛下
而部分晓得天子多半会坚持亲临最前线,对此勉强赞同、勉强支持、有些期待又有些担忧的将校,心里一时也是打起了鼓,七上八下,根本不知自己心里想的究竟是什么了。
少顷而已,那位刘将军忽然起身振袖,昂然以对:“子龙将军,我既已到了前线,便断没有再瞻前顾后,考虑退路的道理了。
“待战端一起,将士但在阵前奋力一战,毋须顾我,我自为将士擂鼓助威,倘事有不谐……”
言及此处,天子骤然收声,复又摇头,再度出言之时神色坚毅,声音铿锵:“何来不谐此战必胜!”
此言一出,诸将俱振。
无任何人有任何异议。
刘将军取出大印,签下军令。
不多时,高陵城南,渭水之滨,两万四千步骑沿着渭水,移师东向。
两个时辰后,夜幕降临。
两万四千步骑来到新丰城北,高举“汉”字将旗,通过丞相早就搭建好的十余座浮桥,进入丞相早就搭建好的十余座营盘。
一夜无事。
时间来到五月十三日凌晨。
司马懿在中军大帐擂鼓聚将。
下达了决战日的第一条军令。
全军五万余战卒在朝食过后,各领一捆干草,往汉军营地进发。
炊烟升起。
魏军用饭。
破晓之后,近十万魏军兵民牵着牛马驴骡及骆驼等等驮畜,护着辎重大车,倾巢而出。
汉军的哨骑很快探到动静,迅速把消息带回位于骊山塬上的中军。
刻漏显示,卯时三刻。
太阳刚刚升起,气温还不算热。
丞相将诸般事宜吩咐妥当,命诸将校各自回营,领军备战。
半个时辰后,骊山塬上居高临下的汉军斥候,率先望见了铺满了半个平原的魏军正浩浩荡荡向东而来,距汉军营寨已不足十里。
一刻钟后,至八里。
又一刻钟后,至七里。
新丰以西的汉军首先做出反应。
两万七千统属于丞相的汉军将士在各将军校尉的带领下鱼贯而出。
背对着仍有驻敌的新丰城,面西待敌,结成一个巨大且复杂的圆阵。
两万余辅卒民夫,或是推着辎重车,或是推着武刚车,
又或以木桶、木罐、皮囊等各种形式装满水,紧随几万正卒之后。
最后,万余辅卒推着战车及辎重进入圆阵之中,在正卒的指挥下辅助布下车阵。
民夫则回到营寨,继续在诸军吏的组织下做着备战工作。
渭水以南,漕渠以北。
赵字将纛下的中军大帐很快也做出反应。
命破虏校尉冯虎为先锋,率甲士两千,辅卒两千,携竹车桥溯漕渠西行一里,隔漕渠观察魏军动向,随时向南渡河支援。
命讨虏校尉傅佥为后卫,率甲士两千,辅卒两千,至新丰城北,监视城中守军,但凡城中守军出城,即为前军拒敌。
余者按兵不动。
军令一旦签发,诸将各自备战。
一名银甲银盔,负弓扶剑的年轻将军,以狻猊覆面,立于渭水之畔某座望楼上。
赵字牙纛立于其人身侧,在东南风的吹拂下猎猎作响。
两刻钟后。
全军披甲。
大战一触即发。
汉魏双方前锋霎时纠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