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红楼兵圣 > 第245章 给他一个惊喜

第245章 给他一个惊喜(1/2)

目录

第245章给他一个惊喜

“闽铁是国内质量最好的之一,市面的价格为每斤一钱六分。”

“所以打造鸟铳的成本,最多也不超过一两。”

听着几位工匠师傅的话,王信时不时点头,别的不说,从自己知道的一些事情来对比,这几位工匠师傅应该是没错的。

大明兵仗局打造一杆鸟铳的价格在九钱银子。

但大明是从民间征收的。

不光地方要上交铁料,还有其余的材料,工匠也得到京营轮班服役。

所以大明兵仗局的价格,自己只能做一个参考。

一门佛郎机为两百斤左右,按照大明最好的铁料价格,成本价在三十二两银子,从国外人手里买却需要二百四十两,谁让自己造不出来呢。

王信听完了工匠们的话,不再犹豫。

“我出五百两银子,用来购买原料,几位师傅仿造火器之用。”

听到王信的话,刘二等人连忙算了起来。

五百两银子可以买三千多斤铁料。

虽然比较紧张,但是应该够用了,刘二点了点头,其余三位师傅也没有意见,不过说话到了这个地步,几人开始关心自己的工钱。

“来之前,薛掌柜承诺五两银子一个月。”其中一名师傅说道。

五两银子一个月,一年就是六十两。

古代屠夫是普通百姓中,平均收入最高的,一户屠夫的年收入大概在三十两出头,每月二两到三两之间。

所以六十两银子的年薪,差不多是屠夫收入的两倍。

很多经商的小商人,一年忙碌到头,也落不到六十两银子。

特别是在北方。

百姓们勉强吃饱肚子,一年到头看不到几个钱。

王信摇了摇头。

几位师傅见状大惊。

刘二瞪起眼睛,他们千辛万苦的从南方来到这边地,说好的事情,怎么能变卦呢,纷纷忍不住看向薛岩。

薛岩沉住气没开口。

虽然听到王信对付胡人的手段,毫无诚信可言,薛岩却没有怀疑过王信的人品。

倒也是奇怪。

只是好奇王信的打算是什么呢,薛岩饶有兴趣。

此人身上的行事做法,往往令人大开眼界,别有一番收获。

王信笑着安抚众人。

“我会另外拿出一千两银子,这一千两银子是奖励,谁先仿造出鸟铳,奖励谁两百两银子,谁先仿造出佛郎机,再奖励谁八百两银子。”

几名工匠师傅愣住了。

刘二听到八百两银子的奖励,都快差点忘记呼吸。

其实刘二有件事情没有透露过,自己族里有族人逃役,不知怎么流落到濠镜,在红毛鬼手下干活,红毛鬼看管得很严,不过还是透露了一二。

加上接触过佛郎机,刘二对此很有把握。

每个月五两银子虽然丰厚,可要是仿造不出火器,人家也不会养吃闲饭的,没有几分把握,谁也不会千里迢迢的来到此地。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王信深以为然,绝不会自己拍脑门就做出决定,说完自己的思路后,又诚心问道。

“军队急需要鸟铳,可鸟铳的仿造,我认为比佛郎机要轻便些,所以制定的两百两银子奖励,但是公不公平,最后由几位师傅来判断。”

“怎么判断”

“按照一千两银子的总额来算,鸟铳应该占几成,佛郎机应该占几成,几位师傅可以商议个主意出来,只要诸位达成一致,那么按照诸位的想法来做。”

王信接着又说道。

“仿造成功,奖励给银子后,那么技术属于我,我会对内公开,其他的几位师傅都能使用此技术。”

听到这里,几人感到纳闷。

薛岩也皱起眉头。

倒不是不满,而是苦思王信的思路,这又是什么招数

“王将军有什么打算,还请将军直言。”

刘二脾气最直,忍不住问道。

不过比起先前,刘二对眼前将领的印象更好了。

就那愿意拿出一千两银子当做奖励的事,比口头上的漂亮话要漂亮一千倍,一万倍。

信心十足的刘二,已经有些迫不及待。

“技术成功后,各位师傅自行报价,一杆鸟铳需要多少钱,一门佛郎机需要多少钱,我会按照各位师傅提供的报价,决定分给诸位订单的多寡。”

“现在有四位大师傅,价格最低的,获得六成的订单,后面的几位,依次是两成五,一成,半成。”

“如我会下单五千杆鸟铳。”

“报价最低的师傅,将会获得三千杆鸟铳的订单,报价最高的师傅,只获得两百五十杆鸟铳,但是最高价和最低价相差不能过多,避免乱报高价。”

“诸位师傅认为如何”

既要竞争,同时避免恶性竞争,又要都有活干,不浪费人力。

其实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

自己直接每个月发银子。

但是这种属于效率最低,主动性最低的方法。

无论是谁。

只有对自己的事才会用心。

至于专利法,王信还不敢推出,自己目前没有实力,承担不起,但是自己还想要推动工匠们的积极性。

还有就是为日后准备。

无论来多少工匠,以后都能轻易的加入。

要么能力不足,加入别人的团队干活,要么能力强,自己拉起队伍来干。

前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会放过有能力的工匠。

后者能带来竞争,增加效率,更是有大利。

当然了,现在很多事情还不成熟。

比如合同的保证金。

约定好交付日期和数量,以及品质等等,违约了是要高额罚款的,目前也是还没有到这样的地步,一步步慢慢来,急不成。

王信的法子,几位工匠又熟悉又陌生。

说是与民间的作坊没有区别,仿佛是自家的生意,可又不完全相似。

说完全陌生吧,也不至于。

如果是半罐子,水平不够的工匠,心里可能会没底。

没有三两三,不敢上梁山。

这几位都对自己有信心,所以脸上不但没有皱起眉头,反而开始盘算自己的好处。

“好。”

刘二不再犹豫。

他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要拒绝,只有一个疑问,“如果我拿到三千杆鸟铳的订单,但是我没钱怎么办”

王信忍不住笑了。

“方法有很多。”

“既然获得了订单,相信很多商人是愿意借钱的,如果不放心商人,也可以找我借,第一回的话,我不要利息,第二次要收点利息。”

成熟健康的商业社会的好处。

只要你有点子,很容易获得启动资金,社会的进展加速。

王信不只要鸟铳和佛郎机,所以需要发挥工匠们的主动性。

薛岩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抬起头后,眼神里满是佩服,越是接触此人,对此人的了解越多,往往能令人感到神奇。

特别是此人的思路。

为什么总感觉到很高的层次呢

薛岩百思不得其解。

有了思路,接下来就简单了。

工匠们需要的材料,可以直接向聚众昌采购。

好的铁料,需要非常多的工序,从焦炭就要开始挑选,光靠几名大工匠肯定是玩不转的,但是有了聚众昌就不同了,可以直接购买好的铁料。

别说工匠们。

王信自己都向聚众昌采购。

只要有钱赚,这些大同的商人没什么不敢卖的,连朝廷的底线,铁锅都敢卖给胡人,何况是区区的火药之类,还是卖给自家的军队。

左手倒右手,右手倒左手。

聚众昌的成立,王信倒是最先占了便宜。

——

“见到了”

“见到了。”

“怎么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