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代总的疑惑(1/2)
贞元元年春,长安城笼罩在一片肃穆之中。先皇驾崩的哀乐刚刚停歇,新君登基的钟鼓便已敲响。太极殿前,三十四岁的李适身着十二章纹冕服,缓步踏上丹墀。他面容清瘦,眉宇间既有帝王的威严,又隐含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陛下万岁!\"群臣山呼,声震殿宇。
李适的目光扫过殿中文武百官,在那些身着紫袍的宦官身上停留片刻,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他想起先皇晚年被宦官把持朝政的种种弊端,心中已暗下决心。
登基大典结束后,李适在延英殿单独召见了新任宰相崔佑甫。烛光下,崔佑甫花白的胡须微微颤动,正慷慨陈词:\"陛下,如今天下疲敝,藩镇跋扈,宦官专权,皆因朝中缺少正直之士。臣以为当广开言路,选拔儒生入朝,以正风气。\"
李适点头:\"正合朕意。卿可有贤才推荐?\"
崔佑甫从袖中取出一份奏折:\"有二人,一为张涉,精通《春秋》,在士林中声望极高;二为薛邕,出身河东薛氏,博学多才,尤擅《礼记》。\"
\"好!\"李适拍案,\"速召此二人入宫觐见。\"
三日后,张涉与薛邕奉诏入宫。张涉年约五旬,面容清癯,一袭青袍洗得发白;薛邕稍年轻些,举止儒雅,眉宇间却透着一股精明。
延英殿内,李适命人撤去珠帘,亲自为二人赐座。这在等级森严的宫廷中实属罕见。
\"朕闻二位先生学贯古今,今日特请教治国之道。\"李适言辞恳切。
张涉拱手道:\"陛下垂询,臣不敢不竭诚以对。《春秋》大义,首在正名。今藩镇割据,宦官弄权,皆因名分不正。陛下当先正朝纲,明尊卑,然后天下可治。\"
薛邕接着说:\"《礼记》云:'礼者,天地之序也。'今朝廷礼仪废弛,官员贪腐,皆因不守礼制。臣以为当从整饬吏治入手。\"
李适听得频频点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自幼受儒家教育,对这套以德治国的理论深信不疑。而眼前这两位学者言谈不俗,更让他确信找到了治国良才。
\"二位先生所言极是。\"李适起身踱步,\"朕欲任命张卿为礼部侍郎,薛卿为户部侍郎,共襄盛举,如何?\"
二人连忙跪拜谢恩。殿外,大宦官霍仙鸣透过窗棂缝隙冷眼旁观,嘴角浮现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一个月后,张涉正式走马上任。礼部衙门内,几位主事恭敬地呈上文书,其中一人谄笑道:\"张大人,这是今年科举的考生名录,请您过目。\"
张涉初时还认真翻阅,但当看到某位考生家世显赫时,眼中闪过一丝异色。当晚,那位考生的父亲——一位地方刺史便派人送来了\"土仪\":一箱看似普通的茶叶,底下却藏着十锭黄金。
\"这...\"张涉的手微微发抖。他出身寒门,何曾见过如此巨款?但想到家中老母尚在病中,儿子又即将婚娶...他长叹一声,将箱子收入内室。
与此同时,薛邕在户部也遇到了\"好意\"。河北道遭灾,朝廷拨款赈济。一位姓赵的商人通过关系找到薛邕,暗示若能将部分赈灾粮交由他的商号采买,必有重谢。
\"薛大人,\"赵商人压低声音,\"这批粮食市价三十万贯,账上可报五十万贯,差额...自然归大人调度。\"
薛邕起初严词拒绝,但当赵商人留下一个装满珍珠的锦盒\"聊表心意\"后,他的态度开始松动。
春去夏来,两位新任高官的府邸日渐豪华。张涉在城南购置了一座五进大院,薛邕则频频举办诗酒宴会,邀请朝中权贵。他们的变化,自然逃不过某些人的眼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