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刘晏的痛(2/2)
在常平法改革方面,刘晏首先改地方为中央直接经营常平业务,在全国主要城市设立巡院和驿站,定时上报各地市场信息和农业丰歉情况。
他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情报网络,巡院的官吏们如同敏锐的触角,将各地的物价、粮食产量等信息及时传递到中央。他将常平品种从传统的粮食品种扩大到了“万货”,将常平仓改为商业性组织。
丰年粮价下跌时,他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歉年粮价上涨时,他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谷贱伤农”和“谷贵伤民”的问题,还帮助灾民度过了饥荒,恢复了农业生产,为政府增加了商业利润。
在某一年的灾荒中,刘晏及时调拨粮食,在各地设立粥厂,救济灾民,无数百姓因此得以存活。百姓们在丰收的年份能够卖个好价钱,在灾年也能买到平价的粮食,生活逐渐稳定下来。他们传颂着刘晏的功绩,将他视为救星。
刘晏深知,人才是改革成功的关键。自安史之乱以来,朝廷经费不足,停止任用全国的一切辅佐官员,只有租庸使能补充官员。刘晏在分设各道租庸使时,对官吏任用十分谨慎。他提出优秀的官员须通达事理、精明强干、廉洁勤勉,他认为官员因为有爵位和俸禄,比起利益更看重名誉,而小吏没有升迁机会,往往看重利小胜过名誉,故核查出纳之事只能委托给官员,而小吏只要按照吩咐办事即可。
在这套选拔标准下,他挑选出的数百名租庸使都是刚入仕的精锐人才。他亲自对这些人才进行培训,传授他们财政管理的知识和经验。这些人在他的督促和重用下,统领使务,只求快速,因而得以建立功业。
即便有权有势之人想要求职,刘晏也只予以他们高薪却不让他们真正管事,故而他手下人人都恪尽职守,即便在千里之外,也尊奉他的教令如在眼前。这些人才成为了他改革的得力助手,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唐朝经济的复苏贡献着力量。
然而,刘晏的光芒太过耀眼,引来了他人的嫉妒和怨恨。他的改革触动了一些权贵的利益,也让一些人对他的权力心生忌惮。代宗时期,元载、王缙专权,他们贪污腐败,卖官鬻爵,将朝政搞得乌烟瘴气。
刘晏对此十分不满,但他深知此时不宜与他们正面冲突,只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尽力维持着国家的运转。他常常在深夜独自叹息,为朝廷的腐败和国家的命运担忧。
后来,元载因罪被赐死,刘晏参与了审讯。这本是他为国家除害的正义之举,却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审讯元载时,刘晏秉公执法,毫不留情,这让元载的党羽对他恨之入骨,也引起了一些人的猜忌。
杨炎,这位曾与刘晏同朝为官的人,因元载之事被贬官。他对刘晏怀恨在心,一直伺机报复。杨炎才华横溢,却心胸狭隘,他将自己的被贬归咎于刘晏。唐德宗李适即位后,杨炎被重新起用,逐渐掌握了大权。
他利用德宗对他的信任,在皇帝面前不断诋毁刘晏。他诬陷刘晏参与了废黜太子李适的阴谋,又指使庾准奏报刘晏给朱泚写信,有很多不满的话,还选练军队,擅自拿走公物,威胁传诏使者,想反叛。
这些莫须有的罪名,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在了刘晏的身上。德宗听信了杨炎的谗言,下诏命令宦官处死刘晏。
建中元年,那个曾经在朝堂上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刘晏,在一片冤屈声中,被赐自尽,享年六十五岁。
他死后,家中所抄财物唯有两车书和几斛粮食,众人都为他的清廉和冤屈而呼号。他一生为唐朝的经济复苏呕心沥血,却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上奏说杀刘晏太过分,没有验证事实,先杀后下诏,全国人都吃惊惋惜,请求把他的妻子儿女接回来,但德宗没有答复。刘晏的妻子儿女被流放,他们在异乡过着艰难的生活,常常以泪洗面,怀念着曾经为国家和百姓操劳一生的刘晏。
刘晏的死,如同一颗流星划过夜空,带走了唐朝最后一丝复兴的希望。他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唐朝的经济危机,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唐朝衰落的命运。
他的离去,让唐朝失去了一位能臣,也让百姓失去了一位真正为他们着想的好官。在他死后,唐朝的财政再次陷入困境,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曾经辉煌的大唐帝国,在风雨中飘摇得更加厉害了。
而刘晏,这位大唐余晖中的孤影宰相,他的功绩和故事,却永远被人们铭记在心中,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座不朽的丰碑。每当人们谈起唐朝那段艰难的岁月,总会想起刘晏,想起他为国家和百姓所做出的一切,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