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陆贽的孤臣末路(2/2)
三、庙堂起霜刃
贞元年间的政事堂,陆贽的朝服总比旁人单薄三分。
他反对剑南节度使韦皋进献的\"助军钱\",在朝堂上直指:\"聚敛之臣,剥下媚上,实乃国之蟊贼。\"当裴延龄提出\"羡余\"之说来粉饰财政,声称能将国库亏空化为\"祥瑞盈积\",陆贽连夜疾书《论裴延龄奸蠹书》。
烛火将案头堆积的弹劾奏章映得通红,窗外传来更夫报时的梆子声,已是五更天。
\"延龄以聚敛为长策,以诡诈为嘉谋,陛下若信其言,恐陷万民于水火!\"某次早朝,陆贽谏阻增加间架税,言辞恳切到近乎执拗。
朝堂上鸦雀无声,唯有裴延龄的冷笑在空旷的大殿回荡。德宗渐渐厌倦了这个总是直言不讳的臣子,他望着龙椅后的十二章纹,想起奉天城墙上君臣相倚取暖的雪夜,心中泛起莫名的烦躁。
深夜的大明宫,德宗对着案头堆积的弹劾陆贽的奏章,将茶盏重重摔在地上。
烛火摇曳中,他忽然想起陆贽曾说:\"君犹元首,臣作股肱,齐契同心,合而成体。\"如今这具\"体\",却在权力的暗流中渐渐分崩离析。
四、忠州十年霜
贞元十一年的贬谪诏书,将陆贽抛向了万里之外的忠州。
逆水行舟的长江上,他望着两岸猿啼,抚摸着怀中被雨水洇湿的《奏草》——那是二十年来谏言的心血结晶,此刻边角已被摩挲得毛糙。
船工听不懂书生口中的\"民为邦本\",只道这个面容苍白的官人,总在夜半对着江水长吟:\"谁念迁客泣孤舟?\"
忠州的十年,陆贽将药庐设在江畔。他不再书写奏章,却用医术救济百姓。
每当阴雨连绵,旧伤发作时,他就着昏黄的油灯校订《陆氏集验方》。
某个深秋,他在药庐中望见江面行船,恍惚间以为是长安来的赦书,待看清船帆上的商贾标记,自嘲地笑了笑,继续研磨起手中的艾草。
邻村的老妇记得,陆大人总爱站在江边,望着北方发呆。
有次暴雨冲垮了渡口,他带着村民们连夜抢修,泥浆沾满了素色长衫。当
年轻的驿卒送来长安的消息,说裴延龄已死,满朝皆贺时,陆贽只是默默将新采的草药挂上屋檐,轻声道:\"死了一个裴延龄,还会有张延龄、李延龄。\"
永贞元年的春寒格外凛冽。陆贽在病榻上听见新皇即位、大赦天下的消息,浑浊的眼中泛起微光。
然而诏书里的名单,终究没有他的名字。临终前,他颤抖着将《奏草》托付给门生,气若游丝:\"若后世有人问起...就说陆贽...从未负过苍生...\"窗外,长江水滔滔东去,卷走了一代名臣最后的叹息。
多年后,当柳宗元路过忠州,在残破的药庐前伫立良久。他拾起地上半卷残页,见上面墨迹斑驳:\"理乱之本,系于人心。况乎君为元首,臣作股肱,同体相须,安危一体。\"
江风呼啸而过,恍惚间似有万千奏章在天地间翻涌,却终究化作忠州城头那轮清冷的明月,照着滔滔江水,照着这个将一生献给理想的孤臣,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永不褪色的身影。
而那方伴随他半生的砚台,此刻正静静躺在长江深处,与他未竟的理想一同,沉入千年的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