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勇于正视经典的流变过程,恰恰是文化自信的表现!!!(2/2)
比如关公显圣,固然满足了部分读者的期待,但也让关羽这个人物形象趋于神化和脸谱化,失去了早期版本中可能存在的更复杂的人性层次。
同样,七擒孟获的奇幻情节,虽然增加了娱乐性,但也削弱了历史演义的真实感和严肃性。
因此,评价这些改动,需要结合不同的标准和视角,不能一概而论。”
周维岳听完,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显然对这个回答不算完全满意,接着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关于毛宗岗父子的修订。你认为他们是按照清初儒家正统观念进行了价值重塑,强化了尊刘贬曹。
但毛本之所以能流传最广,成为定本,难道仅仅是因为符合了当时的意识形态吗?
难道不是因为它在语言文字的锤炼、情节结构的完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确实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水准,更符合后世读者的审美习惯吗?
你将毛本的成功过多归结于价值重塑,是不是也忽略了它在文学艺术性上的巨大成就?”
这个问题同样尖锐,直指毛本的经典地位。
祝仁依旧从容应对:“周老先生,我完全承认毛本在语言艺术和结构完善上的巨大成就,这也是它能够成为通行本的重要原因。
毛宗岗父子作为文学家,其修订工作无疑是带有提升艺术水准的目的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他们的修订,确实也深受当时社会思潮和儒家正统观念的影响。
尊刘贬曹倾向的强化,对人物形象的脸谱化处理,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我认为,毛本的成功,是其艺术性提升和意识形态契合双重作用的结果。
我们既要肯定其文学价值,也要认识到其中蕴含的特定时代的价值观烙印,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部作品。”
祝仁的回答滴水不漏,既肯定了对方的部分观点,又坚持了自己的核心立场,让周维岳一时间也难以再深入诘难。
他沉默片刻,最终还是缓缓坐下。
接下来,马校长又点了几位举手的学生。
一位戴着眼镜的男生站起来,有些激动地问道:“祝老师!听了您的讲座,我感觉自己以前的《三国演义》都白读了!
那我们以后到底该怎么读这部小说?是不是应该去找那些更早的版本来看?”
祝仁笑了笑:“这位同学的问题很好,了解版本的流变,并不是要否定我们今天读到的通行本的价值。
毛本《三国演义》依然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它在语言、结构、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成就。
我只是希望大家在阅读时,能够多一个历史的维度,能够意识到我们读到的经典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带着这种认识去阅读,或许能有更深的体会。
至于是否要看早期版本,有兴趣的同学当然可以去了解,对比阅读更能发现其中的差异和演变轨迹,这本身也是一种很有趣的探索。”
另一位女生则提出了更现实的担忧:“祝老师,您这样解构经典,会不会让一些人觉得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够纯粹,甚至产生文化不自信?
毕竟,连《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都是被不断改编的。”
祝仁收起笑容,神色变得郑重起来:“这位同学的担忧,我能理解。
但恰恰相反,我认为,勇于正视经典的流变过程,恰恰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一部真正伟大的作品,它的生命力正在于它能够被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不断地解读、重塑、再创作,并在这种流变中依然保持其核心的魅力。
这正说明了我们文化的包容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三国演义》的故事内核,它所蕴含的关于忠义、智慧、人性、兴衰的主题,
历经千年演变,依然能与今天的我们产生共鸣,这本身就是最值得我们自信的地方!”
“了解它如何演变成今天的样子,不是为了否定它,而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它,更清醒地传承它。
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建立在对历史的盲目崇拜或刻意美化上,而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发展脉络的清晰认知和深刻理解之上!”
祝仁掷地有声的话语,让在座的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
他们细细品味着祝仁关于文化自信的深刻阐述,许多人脸上都露出了恍然大悟和深深思索的表情。
他的回答不仅巧妙地解答了那位女生的疑惑,更将整个讲座的主题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展现了一种理性而深刻的文化自信!
不知是谁第一个反应过来,带头鼓起了掌。
啪!啪!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