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1/2)
宁致远认真分析着脑海中闪现的所有的线索,这注定是一场不公平的战争。
没事的,就算是被撞的头破血流,也要为自己讨个公道。
根据现有的信息来看,因为集团在全国每个省都设有子公司,都是独立运营的。
既然逄经理所在的另外一个省的子公司也产生了人事上的异动,结合自己被公司约谈的内容,以及这一岗位本身存在的灰色收入和潜在猫腻,宁致远不难猜出,逄经理被约谈的内容绝对与自己被约谈的内容毫无二致!
既然除了自己所在省的子公司这样的岗位被约谈了,再加上逄经理跟自己相同的职位也被约谈了,那也不难猜测出,集团在全国各个省的子公司跟自己相同职位的人大概率也都被约谈了。也就是说,自己的这件事,并非个案,而是以自己为出发点,辐射到整个全国!
难道跟自己相同岗位上的人,都被抓进来了?那不是还有没有跟客户有这种灰色收入、资金往来的人吗?呵呵,难啊,所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更何况还经常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
但也不会呀,逄经理不就没有被抓进来呀?不然怎么有机会跟哥哥联系呢?那会不会只有自己被抓进来了?
这样的话,难道是先把自己抓进来,然后再找其它跟自己相同岗位的人约谈?有可能,这样的话,自己的案例在前,就有一定的威慑力。既然如此,那自己被抓这件事就肯定是集团提前计划好的,不会是无的放矢的,那集团是为了什么呢?
难道跟自己被抓前面半年股价的跌势有关?简老师说,在资本市场上,股票的价格走势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想要转变趋势是很难的,除非企业有实质性的利好,比如说进行资产重组啦、或者业绩大增啦,等等。
简老师还特别说明了一个现象叫‘戴维斯双杀’,是特别针对于成长股的。
为什么会强调成长股呢?因为宁致远在跟简老师大概说了下自己所任职集团的商业模式和利润来源等相关信息后,简老师综合判断,从资本市场对于自己所任职集团的预期上来讲,隶属于成长股,因为集团还在大力发展线下门店,全国门店已经超过一万多家,还在不断发展海外业务。
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得到资本的青睐,才有了上市的机会。
那基于这样的逻辑,在集团上市的三年内,利润就要保持高的增长,不然的话,就无法维持良性的市场预期,股价势必会调整。
然后简老师又详细讲了下“戴维斯双杀”的逻辑。
“戴维斯双杀效应”是指有关市场预期与上市公司价格波动之间的双倍数效应。在市场投资中,价格的波动与投资人的预期关联程度基本可达到70%-80%。而不断抬高的预期配合不断抬高的PE定位水平,决定了价格与投资人预期之间的非线性的关系。以前这个现象被称作市场的不理性的行为,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市场的理性短期预期导致的自发波动,也可以称作“戴维斯双杀效应”。
从投资者的角度而言,喜欢成长股的投资者要注意这种从双高到双低的负循环的出现,也就是像自己所任职的集团这样的商业模式,变化因素典型的就是集团进入成熟期或者衰退期,伴随着主业经营进入瓶颈期,导致市场对集团持续成长的预期值降低。
理论上讲,一旦一只股票背后的公司走向成熟,市场预期下降,典型表现可以是几年内利润翻倍而股价不涨,这种事很多,也让很多人费解;这种情况还不错,最坏的可能是公司收入利润下降,或不稳定,那么假定利润下降一半,EPS从2元降到1元市场预期可以迅速回归,PE从60到10,那么股东的损失会非常大。
市场中有唯成长是从的倾向,说不上好还是不好,但是无论是资本方还是投资者,都应该明白哪些是可持续的高质量的成长,哪些是不可持续的。资本方对企业的状况了如指掌虽然比投资者要方便很多,但很多事情都不是无孔不入的,比如说上市公司在规定的时间强制发布的财报。
财报虽然有造假的可能,可也不可能每一项都能造假,对财报的认真研判还是可以发现一些企业经营上的蛛丝马迹的。在财报中你要仔细看他的利润来源,只有那些竞争中获胜的,竞争力增强的,市场占有率扩大的良性增长,也就是体现在财报上是由于自身主业的强劲增长所带来的利润的增长,这样的企业才会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而那些变化不定的,利润来源不能持续的,将会带来损失,而且损失的幅度远比你想象的恐怖。盲目的给予成长股不切实际的高预期将会带来灭顶之灾。毕竟长期来说市场只会给予那些明确可预期的成长给以超出一般水平的溢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