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悬疑推理 > 1986:学霸的黄金年代 > 第105章 京城的壕气

第105章 京城的壕气(1/2)

目录

吞吐全国乃至世界风云的燕京,它的脉搏每时每刻都在鼓胀着狂跳着。

作为华国的首都,燕京城不仅是国家的政治心脏,更是一个象征着无限可能的舞台,是是无数梦想的起点与归宿。

它吸引着全国各地的精英与才俊,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圣地。

这里不仅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更是文化与智慧的交汇处,从艺术的殿堂到文学的沃土,从政治的博弈场到经济的风向标,再到科研的巅峰,燕京以一种近乎苛刻的标准,从广袤的国土上优中选优,将最顶尖的资源、最杰出的人才汇聚于此。

对裴瑜来说,燕京同样曾是她魂牵梦绕的地方。

在她原本生活的21世纪,燕京是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高楼林立,车流如织,每一寸土地都代表着成功、野心和突破,是许多年轻人向往的地方。

有人对着这片土地深情地唱道:“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儿死去……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离去,我希望人们把我埋在这里,在这儿我能感觉到我的存在,在这儿有太多让我眷恋的东西……”

这座城市象征着机遇,即便穿越到了80年代,她站在这片土地上,依然能感受到燕京市混合着历史厚重与未来无限可能的氛围。

燕京的光芒,从来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用如山的钞票堆砌出的。

国家的意志与资源的倾斜,让这座城市成为了华国的心脏,成为无数人追逐的焦点。

巨额资金源源不断地涌入,滋养着它的每一寸土壤。

从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到庄严的天安门广场,从北大的红楼屋顶,到清华的荷塘月色……燕京的每一个地标、每一所学府,都浸透了国家大笔投入的痕迹。

这些资金不仅堆叠成了钢筋水泥,更是梦想的催化剂,让燕京在艺术、文化、政治、经济、科研等各个领域,都成为了无可争议的引领者。

在科研领域,这种“钞能力”尤为明显。

学术的世界里,成果从来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用真金白银堆出来的。

无论是21世纪还是80年代,科研的本质从未改变,它需要资金、设备、人才,以及时间。

一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光是购置尖端仪器就动辄需要六千万、八千万,甚至上亿的投入。

而且,要让这些仪器真正发挥作用,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科研经费的规模往往与设备投入不相上下。

实验耗材、数据采集、软件开发、国际合作,每一项都是烧钱的“无底洞”。

再加上实验室的基建费用,那些需要恒温恒湿、电磁屏蔽的特殊建筑,以及数十名科研人员的工资、福利、培训成本,一家重点实验室的年度预算轻轻松松就能突破两个亿。

即便如此,这笔钱也只能支撑几年时间,之后还得继续“输血”。

科研经费的分配从来不是平均的,顶级高校与普通院校的资源差距如同天堑,即使在顶尖学府,经费也往往向少数明星教授和热门学科倾斜。

裴瑜曾听闻,到了2024年,仅清华的年总预算支出就高达385.69亿元,其中科研经费约占25%,估算约为100亿元;

2024年,北大的年度总经费也达到了243.30亿元,这还不包括市政府的配套拨款,核心资金几乎全部来自国家投入。

两三百亿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