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回 黑水龙突破封印 张道人暗中相助(2/2)
中国拥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其中有无数英雄豪杰登上历史的舞台,给后人留下数不尽的宝贵遗产。在这几千年漫长的时间跨度中,无数家族兴起,无数家族衰落,而唯有两大家族传承千载、始终兴盛。一个是山东曲阜孔府的历代衍圣公,另一个则是江西龙虎山的历代张天师。孔子受到尊奉,是因为儒学大行其道,历代皇帝自然推崇。张天师地位稳定,则是因为道教受到皇家的推崇,但其情况更复杂。
天师道起源于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五斗米道是一个互助的宗教组织,只要缴纳五斗米就可以加入组织,接受教团组织的救济。当时因为战乱频发,大疫蔓延,五斗米道宣扬天师可以治病,只要手写三张符纸,一张放置在山上,一张埋入地里,一张沉入水中,就能治病,称作“三官手书”。治病的条件,就是“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
五斗米道教团内部是世袭制,张道陵传子张衡、张衡又传子张鲁。张鲁时,正处于东汉末年乱局之中,张鲁为了凝聚部众,成为割据一方的力量,对教派内部进行了改革。主要有以下三项:第一,实行政教合一,自称“师君”,集教权和政权于一身,在基层设置祭酒一职,形式教权:第二,设置义舍,救济和吸引流民;第三,利用宗教习俗改变风俗。于是在五斗米道的影响下,巴蜀一带成为一个相对安定的地方,“民夷便乐之”。
等到曹操于建安二十年(215年)征伐巴蜀之地时,张鲁便投降了曹操,为了维护当地的稳定,曹操用高官厚禄笼络张鲁及天师道上层,赐张鲁“镇南将军”称号,封张鲁的儿子们为列侯。
两晋尤其是东晋时期,天师道在统治阶级中的传播已经很广了。在西晋灭吴之后,就有一些天师道信徒迁到了江南地区。史载:“晋武帝平吴后,道陵经法流至江左。”此后,天师道所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当时许多高门大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一流大族中均有人信奉天师道。着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王凝之,着名的文学家谢灵运等,都是天师道的信徒。而东晋时爆发了以孙恩、卢循领导的大规模的起义,一度攻入建康城,而这背后也有天师道的影子。
魏晋南北朝,天师道的地位逐渐提高的同时,天师道的张天师却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连续四百多年销声匿迹。但根据后世道典的建构,天师道的第四代传人张盛其实在西晋时就南迁到今江西龙虎山一带,并定居龙虎山创立天师府,天师道的创始人张天师世系也逐渐受到道门的重视。
到了唐代,皇室自称老子李耳的后代,因此对道教格外推崇,对于地位比较特殊的张天师也加以推崇,唐玄宗还册封张道陵为“太师”,肯定其在道教中的开创地位,唐玄宗和唐肃宗都曾作《张天师赞》。唐玄宗还曾下诏搜寻张天师的后人,但唐王朝对张天师的子孙,没有进行正式的册封。
唐末五代,张天师的后人移居龙虎山,得到了政府的承认,官方和世俗都确认龙虎山张天师后人的地位。到了北宋时,第二十四任张天师张正随正式觐见宋真宗。第二十五任张天师张道乾也曾觐见宋神宗。宋代皇帝多推崇道教,想利用道教来肯定自己的合法地位。
宋代龙虎山天师府的地位逐渐攀升,到了元代声势达到顶峰。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被封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龙虎山也成为符箓派众山之首。当时的道士需要前往天师府授箓,并求取抄写诸多道经法本。
龙虎山天师府的历代天师以阳平治都功印、天师剑作为传承重宝。这两物相传是太上老君传给祖师张道陵的重要法宝。
然而天师家族的千年传承最终还是出现了偏差。1949年第63代张天师去往台湾,他只带了日常演法所用的阳平治都功印,而现今存世的阳平治都功印有许多,真假难辨。真正的那颗祖遗阳平治都功印和天师剑下落不明。
而1954年63代张天师张恩溥的嫡长子因病去世,次子放弃继承权,导致天师传承出现危机。1969年张恩溥去世,其堂侄张源先被推举为64代天师,但张恩溥的外孙鲁金涛改名为张金涛主持龙虎山天师府的日常工作。
所以某种意义上说,龙虎山张天师的传承终止在第63代。所以有人称,63代天师去往台湾时没有带走天师传承所用的剑、印,因为这已经是最后一代。
更为巧合的是,在易经中六十三卦是既济卦,有盛极将衰、功德圆满的意思。所以天师府家族的终结也许就是天意吧。
而黑水的师父便是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他上承黄老下启道教诸派,是为“老祖天师”。正是由于他的地位,才说服上界传令诸佛退避,诸仙相让。黑水虽是他机缘巧合之下收的徒弟,但当年眼见徒弟获难而无法相助,心中低落,今日既有此机会,也要做些补偿。
黑水自是有恃无恐,他悄然施法,然后默然说道:“墨儿,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在此稍待,我去把你娘接来!”说罢,化作龙身腾空而去。
山顶上独留下王小c四人,他们看着半空垂下的青黄二色结界,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