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好个“仁政爱民”陶恭祖!(2/2)
“陶谦素来以‘仁政爱民’而著称,可他为何能容忍笮融这般妖言惑众、搜刮民脂民膏之人存在而且还让他总督三郡漕运,这岂不是变相为笮融大开贪腐之门”郭嘉的话,让曹彦和荀彧都沉默了。
后世更多讨论的在于笮融的残暴、缺德和疯狂,却鲜有人将陶谦与笮融联系起来。
如今听郭嘉这么一说,这两人之间似乎真有苟且之事。
郭嘉见二人陷入思考,趁热打铁道:“我翻阅诸多情报,越发觉得这背后有隐情。陶谦看似宽厚,实则心机深沉,他能容忍笮融如此行事,绝非偶然。”
郭嘉又问:“子安,你说咱们治下要是出现笮融这种,打着佛教、道教名义搜刮民财之人,你和主公会怎么做”
曹彦回道:“黄巾之乱乃便是前车之鉴,谁会容忍他们在治下肆意发展”
“那便对了!”郭嘉将情报啪的一声拍在曹彦桌案上,说道:“陶谦也是一代人杰,也曾是镇压黄巾的功勋大将之一,他岂会看不到笮融大兴佛教背后的潜在危险可他却偏偏容忍了,这是为何”
荀彧隐隐明白了郭嘉的意思,于是回道:“你是说,笮融所作所为,皆是陶谦默许他们二人是狼狈为奸,借此敛财”
郭嘉终于露出了笑容:“正是!陶谦与笮融既是同乡,狼狈为奸亦不无可能。如今,笮融想跑,很大可能会将财物尽数运往丹阳老家。若我所料不差,陶谦可能也要跑了,也想跑回丹阳!”
曹彦震惊了。
真不愧是三国顶尖谋士,竟然凭借零散的情报就能抽丝剥茧,分析到这种程度!
历史上陶谦确实也想跑,而且想把锅甩给自以为捡了个大便宜的备备哥。
可他还没来得及付诸行动,便突然病逝了!
年轻时的曹彦,还曾为陶谦与刘备的“三让徐州”而感动。
后来却觉得事情或许没那么简单。
有可能陶谦一开始只是试探,最后要死的时候才真的不得已让刘备来接手徐州。
如今再听郭嘉这一番分析,才惊觉“原来妮玛都是一群老银币!”
而且,佛教不比道教。
汉朝时,佛教文化并不兴盛。
汉廷引入佛教,还要追溯到“永平求法”。
那时,东汉明帝因“夜梦金人”的传说,派遣蔡愔等人西行求法。
他们迎回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并以白马驮经至雒阳,随后修建了第一座佛寺——白马寺,还在寺中译出了《四十二章经》。
但是,佛教教义主张出家修行、不事生产,这与儒家的孝道、伦理观念相悖,故而被斥为“夷狄之术”。
道教这种本土教派在境内尚需剿灭打压,更何况是被儒生嗤之以鼻的佛教呢
“笮融在下邳大肆建造佛寺,铸造金身塑像,为佛像披上锦彩华服,还修筑无数重楼阁道……如此耗费巨资,信众多达数万,这般行径你要说陶谦不知情,那肯定是扯淡!”
郭嘉又掏出几张情报,将它们全都拍在曹彦面前后,表情严肃的说道:
“我此刻推测,陶谦与笮融早已暗中达成协议!陶谦为笮融铺路,笮融替陶谦敛财……
待诸事妥当,二人便可抽身返回丹阳,远离徐州这一是非之地。
此后,无论他们欲东山再起,还是做个逍遥富家翁,都是易如反掌之事。”
而这时,曹彦脑子里猛地闪过一个地名——“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