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仙侠 > 竹编娘子种田日常 > 第65章 第六十五章(二合一章) 变数……

第65章 第六十五章(二合一章) 变数……(2/2)

目录

跟着宋衍走到屋檐下,她舒展了一下手脚。擡头看天,天上的月儿薄薄窄窄的一片。

算算日子,这会儿差不多到阴历十月了,怪不得天这样凉。山里昼夜温差大得很。太阳下山,冷风一来,吹得人直打哆嗦。

看来卖完这批竹编后,是时候去添置一些过冬用品了。

走到熏棚,姜姀检查了一下里头的柏树枝,见烧得差不多,就顺手添了点儿。被棚里的热气一熏,她顿时觉得方才遭了毛刺的双手得了不少的缓解。

天太黑,又没有针,没法儿把毛刺从手里挑出来。她便找了个逆风的位置在熏棚外坐了会儿。

宋衍才走近一些,被风扇了一股黑烟上脸,只觉得实在呛得慌。用手连扇几下,他绕过最呛的那一段路,来到姜姀身侧。

可偏巧姜姀这时从地上爬起来,与他相视一眼后说道:“这兔子明日就可以出棚了。正好到时沈叔下来,一道把那狍子肉给续上。”

宋衍虽然想和她多说几句话,但见她面上有倦意,只攘了她一把:“外头凉,你别在这儿耗着了,赶紧进去睡吧。明日还有不少灯笼要赶的。”

姜姀揉着眼睛打了个呵欠:“好,我这就进去。你也早点休息。”

冲她挥了挥手,宋衍在屋檐下拣了块熏不着烟的地儿坐下。今日该过匀的竹篾都已经处理好了,明日有的是时间休息。

他趁夜倚在墙边看月亮吹风。风一来,心上的愁也跟着满地跑。

今日是他阿爷的生辰,只不知道大哥有没有好好给他操办。往年这个时候,他都要画一幅老爷子的画像送给他作生辰礼。

老爷子每每嘴上说着不喜,实则年年将他送的画都收在匣子里。书房里的画匣子堆积成山,每一只匣子的样式,还是根据他画像上的衣裳款式来的。

可惜今年没有了。也不知道这种时候,他阿爷是否会因为他没了的事情伤怀。

他狠叹了口气,扶墙起身,把拐杖搁在墙边,借着墙的撑力慢吞吞地在屋外走了两圈。是得多走走,就算要落成个跛子,也得是个健步如飞的跛子。

……

隔日一早,天才蒙蒙亮,姜姀便起来了。白日里还有人看着,正好沈猎户那儿的狍子还没续上,兔子就放熏棚里多待一会儿,也就顺手添个树枝的事。

熏的时间越长,出来的肉越香。她可不愿意错过能让肉变得更好吃的机会。

休息了一晚上,整个人又恢复到了满血状态。太阳打这会儿出来。她借着日光,看向双手上扎进去的毛刺。好在大多扎得不深,毛刺又细长,不需要用针,压一压就能挤出来。

毛刺出来以后,手上顿感轻松。她到溪边洗了手和脸,在陶釜里放了一把米下去。

今日时间不充裕,只能简单吃点。等到时把竹灯笼送过去换了钱,再好好吃一顿犒劳犒劳自己。

时间一眨眼过去。黄昏时分,忙碌了一整日的姜姀起身松了松手脚。

果然人在火烧屁股的时候潜能是无限的。六十六个灯笼如今只余六个没做,浆砂纸和粘红烛的活计由宋衍在旁同步进行。

两人配合默契,一个个红灿灿的灯笼翻花似的落了地。

蹲在边上凑热闹的小果看得好一阵欣喜。她在白淀村的时候哪里见过这些。

别人家里头办喜最多只挂一对红灯笼在门前,还是那种纯纸糊的灯笼。里头用竹子简简单单搭个骨架,风一吹就一副要散架的样,哪有她娘亲做的这些精美好看。

要她说,就没见过哪个人的手艺活能和她娘亲媲美的。村子里那些个娘子老爱说的心灵手巧,怕不是专程用来形容她娘亲的吧。那她这个做孩子的,自然也不能落下。

这一整日,姜姀和宋衍都忙得脚不沾地。她觉得自己是个大孩子了,便自个儿起灶做饭,寻思给他俩减减负担。

但毕竟做饭的能耐有限。她做不了太复杂的,就简单煮个米粥,里面放点野葱野菜,切两块咸肉酱菜下去一道搅搅。

反正这两人今日一心扑在竹灯笼上,也没什么闲暇细细地吃,煮这种汤汤水水的,正方便他们快速解决。

米粥出锅,无比滚烫。

小果还很贴心地把米粥盛出来,放屋檐底下借风吹凉。看着他俩三两口地把一碗吃完,她又把碗筷捧出去,送到溪边洗。

做到这儿,她心里嘚瑟起来。想不到自己虽然只是个小孩,却能把家里收拾得有模有样,这要长大了还得了。

她嘻嘻笑了下,帮姜姀他们把做好的竹灯笼腾到屋檐下。

熏棚那边的兔子已经灭了火。今日两人做得专注。想着反正熏的时间差不多够了,便没再往里头添柏树枝。

草屋边上黑烟缭绕了几日,总算得了个消停。

小院里冷清下来。

到了晚上,姜姀挑灯夜战。明日一早就得把东西往山下挑,总不能真真卡到那个点才帮人把东西送过去。更何况剩下来这么几个,留到明日怕是要没了手感。还不如添油加个班,给它一口气做完。这样心上放松下来,夜里睡觉也睡得踏实。

不知过去多久,宋衍冲她说了句:“阿姀,已经六个了。加上外头的那些,够数了。”

她盘点了一下麻袋里剩下来的红烛,还剩下十余根。看来这次张阿嫂真是下血本。

打了个哈欠,姜姀用手背揉了揉发胀的眼睛,和宋衍一道来到溪边洗手。当初糊的厚墙,天没那么冷时还不觉得有什么。这会儿一比较,倒真是觉得屋里屋外温差大着。

夜里的溪水也格外得凉。她手一触上,就忍不住打了个喷嚏。

宋衍催促着她进去。

拢上衣领,姜姀向屋内走去,将屋内简单地收拾过,挂好苇帘子缩进了被窝。

早晨起来,刚打开门,她就看见沈猎户带着挑筐和背篓在溪边站着。

“阿叔来得早嘞。”

沈猎户指了指屋檐下,带来的东西都在这儿放着。

姜姀信手一翻,里头有芒硝、黄米面,还有切下来的肥皂一角。

她把肥皂塞回去给他:“这个我们家也做了,以后就不需要从您那儿借了。”

等沈猎户接过去,她缩回手来。走进屋里,用石刀从自己做的肥皂上面切下来一块道:“先前既说的借,那有借就得有还。这些您都收着,看看咱两家做的肥皂哪家更好用。”

沈猎户笑了下把东西收好:“都说了没必要这样斤斤计较,你偏不要。行吧行吧,既然是你自己做的,那我就收着。咱们先收拾东西下山罢,到时回来再倒腾狍子和兽皮。这样子时间不会太赶。”

姜姀应了声好,往屋内瞄了一眼。宋衍和小果还在睡着,她便没有打扰,轻手轻脚地把门带上。

反正他俩只要一推门出来,瞧不见屋檐底下那些个竹灯笼,肯定能猜到他俩下山送货去了。

剩下来的红烛和红砂纸,她也一并塞到了背篓里。剩下来的这些可值不少钱呢。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哪怕是张阿嫂提供给他们的竹灯笼配件,多出来的这些她也不能昧下。

两人从惯常走的临近白水村的那条道下山。

到村里时,沿途有不少妇人娘子在河边浣衣。水流声、浆洗声、捶打声此起彼伏,连带着那些闲话家常的笑闹声,衬得整个村子热闹得不行。

里正家今日没开门。前阵子办喜事留下的红灯笼还在屋前挂着。裁得细密的红双喜贴在门前,有一处边角翘起,被风吹得摇摇摆摆。

轻叩了三下门,院子里传来脚步声。有人走到门后拉门闩,哐当一声响后门闩落地,门便应声而开。

迎出来的正是那位翠莹娘子。看见他俩挑了两个筐外加两个背篓下来,眯起眼睛咧嘴笑了下:“娘子来得好早。距离咱们的交货期限还有一个多时辰嘞。”

姜姀笑道:“这不是怕万一路上有事耽搁会误了吉时吗,想着既做完了就早一点儿挑下来。翠莹娘子不妨检查检查,虽然是提前交差,但我们做得也是半点不含糊嘞。”

翠莹随手翻起两个灯笼拎在身前看了又看:“娘子的手艺我家阿嫂自是满意,哪有需要验货的道理。要不是信得过娘子,我家阿嫂也不会叫我费那么老大劲去山上找你。这灯笼做得好极了。娘子就在这里稍等等,我进去和阿嫂说两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