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2/2)
“这样一来,只会让国朝受辱、使陛下蒙羞啊,陛下!”
容凛面无表情。
以叶鸣蕃等人为首的一干清流,他们本就是容凛一力扶持起来的,早前就得到了消息,来人说得有鼻子有眼,此时他们觑着陛下喜怒难辨的脸色,不约而同垂眸,并不大发言,只是一味强调着提议将此事先压下去。
其实他们一开始觉得陛下纳妃是件十分情有可原的事。且不说陈氏美貌,还有另一层含义,那便是陛下的倾向。
世族和士族,母族和妻族。
贵妃……贵妃甚至称不上妻族。
权看陛下选哪边了。
贵妃的出身就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风向标。只不过她的容貌实在出众过分,叫人难辨真假,一时间留给了太多人可以解释和开解自己的余地。
以忠献王、蒋临等为首的另一批人,却是坚决支持贵妃:“陈氏之貌美,天下皆知。然怀璧无罪,却屡屡因身份地位受奸人要挟,这才是对陛下的大不敬!”
“承恩公虽大字不识,人品却清白坚韧,其所言所行,我等也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否则的话,御史台怎得不像头几个月那样,恨不能一天谏个八百遍,弹劾陛下不合礼制、对其恩宠过甚恐遗后患。贵妃长于其手,自然是胸罗锦绣,表里如一。阁下为官多年,怎还能偏听偏信?难道你过往办案做事,也是如此作为吗?”
当然,亦有一言不发、明哲保身的。
……
良久过后,龙椅上的那位方才缓缓开口道:“谢均。”
千牛卫大将军躬身出列:“臣在。”
“传人证。”
“喏。”
大臣们都或多或少有些意外。
不管心里头究竟信了几分,但他们自诩人精,寻思着做局做到如此地步,还已将消息散布得满城风雨,多少是有所准备的。
不多时,一个年过不惑的中年妇人哆嗦着低头进殿。
一时之间,百官们的视线齐齐投射在这名容貌有损的妇人身上,有打量,有意外,有期待,也有忌惮,但更多的是人在沉思。
来人虽沾染了满脸风霜,如今又是肉眼可见的受惊和憔悴,左脸上还有一道长长的疤,但仍旧五官分明,一双眼神惶惶又凄然,众人亦不难想象出这女子年青时会是如何貌美。
她几乎是同手同脚地倒下便跪,又连连磕头:“民妇曾氏参见陛下。”
刚经历了前面一场近乎闹剧的争吵场面,此刻的容凛看起来仍是分外冷静:“不是范曾氏吗?”
“不是。民妇……民妇实在是无意犯欺君之罪。”曾氏将额头贴在地面上,“民妇有苦衷。”
容凛语气不变,甚至都有种温言相劝的味道了:“那便说罢。”
“是。”
曾氏勉强压下心中的恐慌,继续道:“三十余年前,我本是吴江婢,后被章大家看中收养。”
三十年前?吴江?章大家?那便是善琵琶歌唱的那位章大家咯。
对于这女子的真实身份,在场之人瞬间了然。
“好叫陛下,还有在场诸位大臣们知道,民妇确实曾与杜秋娘同为歌伎,后来因缘际会,”妇人小心翼翼地说,“被后来坏了事的平阳王收入门下。之后没过几年,便又因其事败流落在外……”
众人又是了然。
曾氏说话渐渐流畅:“那时候民妇早就年老色衰,已不怎么再受前平阳王宠幸。后来,恰好在前平阳王事发之前,我又苦求前王妃放了妾身的雇身契书,然后才有机会靠着前些年积蓄下来的体几,在江南另一地寻了一处小院。在此期间,因为怕被人说闲话,民妇便假托曾嫁给了一位姓范的人家,后来夫婿既死,我膝下无子嗣,于是夫家不容,只得背井离乡,日常以范曾氏为名姓行走于人前。”
还不等大臣就此发言,容凛便先一步一锤定音:“人言可畏,你的顾虑也是人之常情。孤恕你无罪。”
一时之间,朝臣摸不准陛下的脉象——摸不准他老人家对指证自己爱妃的曾氏究竟是个什么态度。
“谢陛下。”曾氏定了定神,“……民妇也确实曾与杜秋娘共事,有一段时间朝夕相处。杜氏那时还很年轻,又美貌民妇甚矣,即便平阳王府落败,也早有人趁机来队伍里问询,想要买走她的身契。杜氏曾与我同病相怜,她四顾茫然,便匆匆找上了民妇帮忙拿主意。”
杜秋娘的名气不小,她的美貌,以及才情,也确实曾为人称道。说句难听的,这满堂之人,说不准就有几个曾为了一睹芳容踏足烟花,更甚者,直接便是其座上恩客。
曾氏深深伏地:“……哪知此后没多久,杜秋娘怀孕了。”
这下,连先前不着痕迹埋下头的人眼睛都聚光了。
他们心下都明白,这是戏肉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