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孙权:“……曹贼,休要猖狂!”(2/2)
他要为自己壮大声势、涨涨志气,也好让父皇对自己刮目相看。
刘义隆@拓跋焘:“哼!幸亏你跑的快,如若不然,等我刘宋大军赶到,定要将北魏的数十万大军杀得片甲不留!”
拓跋焘:“是吗?你怕是在做梦!”
是吗?
当然不是。
历朝历代的有为之君们都无比清楚这一点。
拓跋焘和刘义隆可谓是南北朝最著名的两个皇帝,他们所统治时代是南北朝最强盛的两个时期,两人几乎一直是并存于世的。
当刘义隆登基为帝,从辅政大臣手中夺过权利,又将帝国内政巩固的井井有条之际,拓跋焘也已经把北方柔然、夏国打得一蹶不振,并开始推动汉化了。
在这种背景下,南北双方都已经逐步走入了最强盛的时期。
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恐怕南北双方谁也不敢生出灭亡对方的念头。因为各自都处于鼎盛时期,灭亡对方显然不太现实。
所以南北两国最主要的争夺对象,自然就是中原地区了。
中原地区对刘宋和北魏而言,一直都是易攻难守的。
所以,即使北魏占据了中原,可是面对刘宋的大举北伐,他们通常也只有主动撤出中原。
换而言之,当刘宋收复中原之后,如果北魏大举反攻,刘宋也只能撤兵败退。
这种情况看似是双方平局,可实际上,对于南朝而言是不利的。
根本原因是北魏以骑兵为主,撤军快,进军也快。而南方朝代以步兵为主,进攻慢、撤退也慢,根本不占优势,
在这种背景下,在这场中原争夺战中,南方的损失将远远大于北方。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面对一个统一了北方的北魏,地处江南的刘宋已经彻底丧失了收复中原的机会,更别提一统天下了。
这一刻,大家都知道,这刘义隆全身上下也只剩下一张嘴还硬着。
于是,很快就有人现身打脸:
曹操@刘义隆:“我不信。我对南北朝的历史不熟,不过,对标一下同样地处江南的孙权。我感觉,若说统一天下的话,南方基本上没啥机会。”
孙权:“……曹贼,休要猖狂!”
李世民(大唐之光):“实话实说,在北魏没有统一北方之前,刘宋还是有优势的。可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又推行汉化改革,北魏政权已经稳定,国力也得到了大的提升,北魏辖区内的经济政治文化恢复得非常快。综合来说,刘宋足以自保,但是对收复中原而言,是不占优势的。”
朱元璋(平民榜样):“北魏统一北方后,刘宋根本没机会了。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刘宋二次北伐,将领土推进到黄河一线。随后拓跋焘发动反攻,不仅大败宋军,还将北魏的疆域推进至长江北岸。”
赵匡胤(十大帝王):“其实,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双方都处于强盛时期,北魏的优势并不大。倘能谋划妥当,谋而后动,即使不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但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是完全可能的。可是刘义隆急功近利,头脑发热,根本不听老臣宿将的意见。”
“结果不仅没有得到期望中的胜利,反而导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致使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刘宋得国势也一蹶不振了。”
李治(十大帝王):“不错。此战使得刘宋遭受沉重打击,而在军事实力上,北魏完全碾压了刘宋。正平二年(452年),宦官宗爱杀拓跋焘,立其子拓跋余为帝。刘宋趁着北魏内乱再次北伐,仍被北魏击退。这一战,再次暴露了刘宋的军事实力,刘宋似乎一次比一次弱。”
朱棣(航海先驱)@刘义隆:“我读书少,你别骗我?如果不是我有个首位以南伐北并取得胜利的爹,说不定我就信了你的邪。狗头”
……
看了众多皇帝们的科普,秦汉两朝的皇帝们也逐渐明白了整个局势:
刘邦:“所以说,刘义隆在吹牛皮。趁着人家北魏内乱都打不赢,可见,他根本不是拓跋焘的对手。”
刘义隆:“才不是……”
可接下来,又有人光速拆台。
辛弃疾@刘邦:“汉高祖此话不假。”
辛弃疾:“既然气氛到了,我有一首词,请大家品鉴。”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历朝历代:“……”
孙权@辛弃疾:“你评价我是英雄?小子好眼光!”
刘裕:“寄奴说的是在下?气吞万里如虎?谬赞了,我没那么厉害。”
刘义隆@辛弃疾:“血口喷人!谁仓皇北顾了?隔着几百年的岁月,你还能亲眼所见不成?”
拓跋焘@刘义隆:“你急了,急了。佛貍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我小字佛貍佛貍。没想到百姓们竟为我立祠,将佛貍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啊~,我心甚慰!”
廉颇:“在下虽老,但饭量犹在,尚可一战!”
辛弃疾@廉颇:“老将军余威犹在,宝刀未老。当年,完颜亮为部下所杀,大宋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金国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对大宋来说,形势一片大好。”
“那时,刚即位的孝宗皇帝也颇有恢复中原之志,大胆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敌人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朝廷中的主和派重新占据上风,大宋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四十三年后,如果想重新提起恢复中原的事业,但民心士气难以凝聚,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收复中原也要困难得多。唉~,时不我待!”
这下,典故中的当事人和典故外的吃瓜群众们都沉默了。
作者有话说: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
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