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嬴政:“汉武帝,呵,你有什么要解释的?”(2/2)
王翦:……
陛下,武安君的确大才。但您也不必……
你如此夸赞他,对他这般向往,只在最后提了我一句,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欲盖弥彰还是画蛇添足?
我不要面子的吗?
【“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开创帝制,加强中央统治。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团,他自称“始皇帝”,规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裁决国家大事。
在政治上:建立□□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他废除分封制,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建立了郡县制,实现了国家政治的统一。从此以后,始皇帝废除了封建宗法制制度,实行封建□□制度。他吸取周朝分封、春秋战国分裂的历史教训,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始皇帝不再将宗室子弟分封为诸侯王,只给予君的虚衔,以防止再次出现诸侯割据、战乱不断的局面。
郡县制初步打破了周朝以来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秦朝的封建制、官僚制则逐渐代替了贵族的世袭制。
在经济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度量衡都不一样,这严重影响了各国的商业贸易。秦朝统一后,始皇帝建立了新的帝国货币体系,并建立了一套统一的度量衡单位。
他采取了两种统一货币的途径:一是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将货币的制造权牢牢的掌握在国家手中。二是统一通行两种货币,即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铜钱,俗称“秦半两”。
除此之外,他还规范了法典和文字将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而且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快了地区融合和民族融合,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文化上:
相国李斯认为流传在民间的诗书之类的书籍,会混乱百姓的思想,应该全部灭掉。始皇帝听从李斯的建议,除了秦国所记的史书之外,其他诸侯国的史书一概烧毁,《诗》、《书》、百家言论等典籍由国家收录保存,普通百姓不得私藏。对于一些实用性的书籍诸如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区别对待的。并没有焚烧。这才是大家常说的“焚书”。
具体所焚何书?
最主要是《尚书》,因为其多记载上古圣王的治世理念,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要用自己的治世观念来代替上古圣王的治世思想,所以将其焚毁。其次是《诗经》,诗经也多赞颂历代君王,秦始皇不愿意六国遗党颂六国先王,以此来抨击自己。但最重要的是一本《道经》,这《道经》非老子的《道德经》,而是一本方士之书。
始皇帝焚书事件,其实是一场秦统一疆域后继续统一思想的运动。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已经建立,新的时代环境已经不再需要春秋战国时那样的百家争鸣了。
这一举动统一了整个中原的文化,有利于统一国家的思想,这是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次思想碰撞。
除此之外,始皇帝还多次巡游天下,所到之处皆刻石颂功。一是了为展现秦国强盛,威慑天下;二则是为了,宣扬教化,增强认同,加强思想统治。
至于“坑儒”,这就是完全的污蔑了。这是由一些方士、术士诽谤秦始皇引起的事件,与儒家无关。
在统一中国之后,始皇帝要炼丹和寻找长生不死药。方士侯生、卢生等方士接近秦始皇,但他们不是要炼药寻丹,而是要传《道经》于天下。
按照秦律,谎言不能兑现、或者所献之药无效验者,要处以死刑。
术士侯生、卢生自知找不到真正的长生不死药,他们不但逃之夭夭,而且还大放厥词,诽谤始皇帝天性刚戾自用,专任狱吏,贪于权势,事情无论大小,都由他一人决断等。
秦始皇听到传言后怒不可遏,先焚《道经》,后坑方士。他以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下令进行追查,并亲自圈定460余名方士、术士活埋于咸阳。这便是所谓的“坑儒”事件。
从历史的事实来看,秦朝的统治者实行的是兼容多元的文化政策。虽然秦国统治者将法家学说奉为官方思想,但是一直到始皇帝统一中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秦朝都是百家并行,没有推行过“独尊一家”的政策。
对于儒家,始皇帝虽然没有大力支持,但是十分温和。对于儒家学者,始皇帝给了他们应得的礼遇,允许他们参政、议政。比如,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初,就在中央设置了“博士”一官。
甚至在《史记·封禅书》中,秦始皇在封泰山的时候,也召集了一大批儒生讨论封禅时的礼仪。
由此可见,秦始皇对儒家学者以及儒家学说的态度并不是后世印象中的极端厌恶和疯狂打击。
秦始皇下令焚烧的是不中用之书,坑的是诽谤之儒。虽然手段有些粗暴,但事实上,他并没有焚烧所有的文化典籍,坑杀的也只是诽谤过自己和朝政的儒生,并不是针对所有的儒家学者。”】
朱棣(航海先驱)@柳洹:“你确定这是焚书坑儒?怎么和我们听说的不一样?”
司马迁:“我在《史记·儒林列传》的记载的是焚诗书,坑术士。但与我同时代的孔安国,是孔子的后代,他在《〈尚书〉序》中记载道: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此后,始皇帝焚书坑儒的残暴形象就逐渐鲜明、呼之欲出。”
武则天(世界霸主):“如果我没记错,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吧?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此同时,儒家也开始污蔑始皇帝。啧啧啧,真是太巧了。”
杨坚(开创者)@孔安国:“出来说说吧,为什么要如此记载?故意误导后世之人,你究竟居心何在?”
孔安国:“这……,这只是我一家之言,我只是胡乱写写,谁知道后人会相信呢?”
李世民(大唐之光)@孔安国:“你是孔子后代,也是当时的大儒,你的思想和言论具有很强的舆论性和代表性。身为执儒家之牛耳者,你这么写,儒家只会在此基础上添枝加叶,愈发给始皇帝泼脏水。但是,这是否是一种政治明确呢?”
大秦。
始皇帝也没有想到,他只是焚诗书,坑术士,怎么到了后世,就变成了焚文化,坑儒生了呢?
他的目光轻飘飘的轮到了刘彻的身上:
“汉武帝,呵,你有什么要解释的?”
刘彻:……
作者有话说:
焚书:
《史记·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东汉的王充就说: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
宋代的朱熹也是一样的观点: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得;如说“非秦记及博士所掌者,尽焚之”,则六经之类,他依旧留得,但天下人无有。
大作家鲁迅先生评价秦始皇焚书事件道:“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
坑儒:
《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于是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
大学问家梁启超先生评价坑儒事件道:“坑儒之事,所坑者咸阳四百余人耳。且祸实肇自方士。。。左道欺罔,邪谄以易富贵,在法宜诛也。。。始皇一坑正可以扫涤恶氛,惩创民蠹,功逾于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