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小说 > 军工科技 > 四千零五十一章 给城墙加护盾?

四千零五十一章 给城墙加护盾?(1/1)

目录

未修改版】

正说着,休息室的门被轻轻敲响,苏荷探进头:“吴总,外面还有几位专家想和您交流。”

张忠禾看了眼时间:“不早了,你先去应付吧。关于联合演习的事,我会让人跟你对接。”

他起身时,忽然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精致的茶叶罐,“这大红袍你带回去尝尝,年轻人也要学会在忙碌中静下心来。”

吴浩接过茶叶罐,心中涌起暖意:“谢谢张主任!您的教诲我铭记于心。”

走出休息室,宴会厅里仍有零星的宾客在交谈。

吴浩远远望见李卫国和罗凯正在和几位专家争论着什么,手势激烈。

吴浩推开休息室雕花木门时,宴会厅角落的争论声如同煮沸的水般翻涌。李卫国正梗着脖子与总参装备研究院的老熟人王工对峙,手中的激光笔在全息投影上划出急促的红线:“老王你这老脑筋得换换了!传统加密算法在量子计算机面前就是纸糊的!”

“小李子别满嘴跑火车!”王工推了推滑到鼻尖的老花镜,军绿色中山装口袋里还别着支老式钢笔,“上个月你们浩宇科技的样机,能耗比我们90年代的老爷机还夸张,怎么不说?”这话惹得周围几位专家哄笑起来,某军工集团的赵总工程师掏出手机假装要拍视频:“快录下来,等回去放给年轻技术员看看,什么叫学术辩论。”

罗凯见吴浩进来,立刻朝他招手:“救星来了!吴总快评评理,施老非要坚持沿用十年前的通信协议框架,这不是刻舟求剑嘛!”被称作施老的白发专家哼了声,将保温杯重重搁在桌上,枸杞在水中晃出涟漪:“小年轻就知道追新!当年我们搞‘北斗’一期,用的算盘都比你们现在的算法靠谱!”

吴浩笑着举起双手示意停战,苏荷适时递上平板电脑,上面已整理好实时讨论焦点。他扫了眼屏幕,目光落在“电磁脉冲防护冗余设计”的红标上:“施老说的在理,经典架构就像老城墙,看着古朴,实则根基扎实。不过...”他调出张示意图,纳米级电路在光影中若隐若现,“若是给城墙加装智能护盾,用超导材料做‘神经’,是不是能两全其美?”

这番话让空气突然安静半秒,随即炸开更热烈的讨论。航天科工的陈院士摘下助听器擦拭,调侃道:“小吴这是要给老古董装智能芯片啊!当年我们造火箭,算个轨道参数得三班倒轮着用计算尺,哪见过这么花哨的玩意儿。”说罢又凑近全息投影仔细端详,镜片后的眼睛亮得惊人。

角落里的赵总工程师突然掏出个铁皮烟盒,里面整整齐齐码着薄荷糖,伸手递向众人:“来来,降降火。上次在西北试验场,有个技术员误把辣椒酱当导热硅脂涂散热片上,那场面...”他绘声绘色的描述引得满堂大笑,李卫国笑得直拍大腿:“赵哥这事儿得写进《军工冷笑话大全》!”

笑闹间,施老突然正色道:“说归说闹归闹,下个月大漠演习的电磁环境模拟,你们浩宇的设备准备得如何?”这话让气氛瞬间严肃,吴浩调出三维模型,戈壁滩与电磁云的模拟场景在众人头顶流转:“我们针对沙尘设计了蜂巢式滤网,每个六边形单元都能自主开合。不过...”他顿了顿,放大显示设备内部,“散热系统还在优化,上次测试时,高温让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偏移了0.3K。”

“0.3K?”王工立刻掏出随身笔记本,钢笔尖沙沙作响,“这误差在强电磁环境下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你们试过用液态氮做二级冷却?就像当年我们...”他的话被突然响起的手机铃声打断,竟是《最炫民族风》的魔性旋律,赵总工程师手忙脚乱掏手机,老脸涨得通红:“我孙女设的,非要让我赶潮流!”

哄笑声中,陈院士敲了敲保温杯:“说回正题。小吴,多军种协同的频谱管理,你们的‘指纹识别’系统,和陆军新列装的雷达频段兼容性如何?”吴浩正要回答,李卫国抢先调出对比图:“陈老您看,我们做了频段避让算法,就像给通信信号编了套广场舞,各跳各的还不撞队形!”

这话又惹来一阵笑骂。施老摇头感慨:“现在的年轻人,说话一套一套的。想当年我们形容设备稳定性,就说‘比老黄牛还靠谱’。”他忽然从口袋掏出个锈迹斑斑的指南针,金属边缘被摩挲得发亮,“这是我在罗布泊迷路时捡的,跟着它走了三个小时才找到营地。所以说啊,再先进的技术,也得有个‘老指南针’兜底。”

吴浩认真听完,点头道:“施老说得对。我们在设备里加装了机械备份系统,就像给智能手表配了发条——没电的时候,传统齿轮照样能走。”他调出的示意图里,精密电路旁赫然是套复古的机械结构,引得众人啧啧称奇。

讨论不知不觉持续到深夜,茶水凉了又换,薄荷糖盒子见了底。当窗外的雨彻底停歇,月光将海面染成银蓝色时,众人仍围在投影前争论不休。赵总工程师突然打了个哈欠:“不行了,再聊下去该聊到退休后钓鱼的事儿了。小吴,下次带着你的‘智能城墙’来我们研究所,咱们搭个实景测试场!”

施老将保温杯塞进吴浩手里:“年轻人,这茶不错,带回去给小林尝尝。记住,创新是好事,但步子别迈太急,小心...”他故意拖长音,“摔进自己挖的技术陷阱里!”

吴浩笑着应下,望着众人陆续散去的背影,忽然觉得这场争论就像锅大杂烩——既有尖端技术的碰撞,又有老一辈的经验之谈,还混着插科打诨的烟火气。

海风裹着咸湿气息涌进宴会厅,吴浩望着远处舰艇的航行灯,想起施老的指南针。或许正如那些在岁月里沉淀的老物件,国防科技的发展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而这些或激烈或诙谐的讨论,终将化作推动时代前进的点点星光。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