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2章 大宁侯替武将鸣不平(1/2)
吴魁在一旁为双方作介绍,当提及大宁侯时,赵桓饶有兴致地打量了这位大宁侯一番。
毕竟,在高丽即将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中,这位大宁侯将扮演重要角色。大宁侯察觉到赵桓的目光,连忙赔上笑脸。无论他与兄长关系如何,面对大宋,他都必须谨守家规,恭敬有加。
这是自其父王楷在位时便反复强调的准则:遇见大宋官员,无论官职高低,皆需客气相待,绝不可摆谱。如今虽非面对大宋官员,但对方有吴魁撑腰,即便是给吴魁面子,他也不敢在礼节上有丝毫疏忽。
随后,吴魁介绍了右相王光垂和左相白子坛。这两人显然是官场老手,满脸堆笑,恭维之词不绝于耳。
回想高丽仁宗时代,国王王楷因战乱和饥荒而焦头烂额,国内接连爆发李子谦之乱和妙清之乱,导致高丽四分五裂。若非大宋援手,连王位都难保。当时的名臣如金富轼、赵匡、拓俊京等,或病故,或告老还乡,纷纷退出政坛。
如今提拔的这两位宰相,皆是王铉的心腹,但赵桓深知,他们在高丽历史上以贪腐闻名,堪比清朝的和珅,是导致高丽再度陷入战乱的关键人物。
对这类人物,赵桓毫无兴趣。因此,当对方主动示好时,他连正眼都不瞧,更未点头,而是直视国王王铉问道:“你仅带了两位文臣和弟弟前来,朝中武将为何一个未见?”
王铉心中不悦,暗忖已给足面子,赵桓却干涉内政,连带谁前来也要过问,未免过分。他面色阴沉地望向吴魁,期望吴魁能主持公道,劝阻赵公子不要插手高丽内政。他以为吴魁定会站在自已这边,毕竟自认有理。
然而,吴魁却冷冷回应:“国王殿下,赵公子所言,望你审慎作答。”
王铉心头一震,再次意识到赵公子的尊崇地位,连大宋统帅都如此维护他。即便赵公子的话看似不合情理,干预了高丽内政,也只得恭敬回应。
于是,王铉赶紧拱手答道:“尊敬的赵公子,或许你对我国武将了解不多。他们多为粗鄙之人,未曾系统学习,尤其对大宋经典如四书五经,更是知之甚少,更遑论深入研究和领悟。”
“对于这类粗俗之人,还是不带来为好,以免影响公子的心情。但若公子希望见他们,我即刻派人去请便是。”
赵桓摆了摆手,说道:“不必了,我不过随口一提,并无他意。”
此时,一旁的大宁侯王暻开口了:“殿下此言差矣。我高丽的武将中,有不少文武兼修,甚至有志于科举,其才学不亚于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
他们选择投笔从戎,为保卫高丽疆土流血牺牲,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大宋皇帝对为国捐躯的武将极为尊崇,修建了专门的烈士陵园,并亲笔题词立碑纪念。
每逢清明,大宋皇帝或摄政的贵妃都会率文武百官前往祭扫。然而,这些做法在我高丽却难得一见。
臣弟曾多次劝谏皇兄,学习大宋,应取其精华,而非照搬重文轻武之策。何况如今大宋早已不再重文轻武,文官武官同等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更注重武官的培养与发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