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井冈山之旅(2/2)
“她叫伍若兰,朱德的妻子,牺牲时才26岁。”老板的声音里带着哽咽,“就义前敌人让她下跪,她说‘共产党员从不低头’。”
从英烈堂出来,众人沿着碑林漫步。石碑上刻着陈毅、彭真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青苔在碑脚悄悄蔓延。小柔摸了摸一块刻着“革命何须怕断头”的石碑,落泪了。
“前面有个餐厅,我们进去吃个饭先吧,也快到饭点了,大家也累,稍作休息。”阿金提议着。
“好!”大家都赞同。
午饭后的阳光变得炽烈,一行人往茨坪革命旧址群走去。
毛泽东旧居的木门槛被岁月磨得发亮,小柔跨过门槛时,听见讲解员说:“这里曾是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同志的住所,当年他就是在这盏煤油灯下写下《井冈山的斗争》。”
旧居里的陈设简陋得惊人:一张木床、一张书桌、两条长凳,书桌上的马灯锈迹斑斑。
小柔注意到墙上挂着的斗笠,边缘已磨出毛边,仿佛还沾着当年的泥点。
阿金拿出相机,镜头扫过窗台上的粗瓷碗,忽然说:“你们看,阳光正好照在‘中国共产党’这几个字上。”
穿过一条石板路,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馆内的多媒体展厅正在播放《井冈山会师》的场景复原,声光电交织中,朱德与毛泽东的握手被投射成巨幅影像。
阿金和小柔站在人群里,看见投影的光束扫过小柔爸爸的脸,他的眼镜片上倒映着跳动的火光,神情庄重得像在参加一场无声的仪式。
“1928年4月,朱毛会师后,红军兵力达到一万余人......”讲解员的声音混着展厅里的背景音效,阿金忽然想起历史课本里的照片,此刻那些黑白影像在她眼前渐渐染上色彩——穿着粗布军装的战士们打着绑腿,在八角楼的灯光下刻蜡版、编草鞋,远处的山坳里,隐约传来练兵的口令声。
下午三点,众人决定去龙潭景区看瀑布。
从茨坪乘观光车到龙潭入口,需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
小柔握着扶手,看窗外的毛竹飞速后退,忽然明白为何古人说“势如破竹”——那些竹子笔直向上,像是要把天空戳出窟窿。
龙潭的台阶比北山陵园更陡,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大家扶着护栏往下走,听见谷底传来轰鸣的水声。
转过一个急弯,第一道瀑布“碧玉潭”突然撞入眼帘:水流从80米高的悬崖跌落,在潭中溅起细碎的水花,阳光穿过水雾,织出一道若隐若现的彩虹。
“快拍照!”阿金牵着小柔跑到观景台,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
小柔蹲在潭边,指尖触到潭水——冰凉刺骨,却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鹅卵石。
阿金指着潭边的岩石:“你们看,那像不像龙头?当地人说这是龙王爷的洗脸盆。”
“还真的挺像。”阿金爸爸说道。
再往下走,是“锁龙潭”“珍珠潭”“击鼓潭”,每一潭都有独特的姿态。在“仙女潭”前,小柔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水流分成两股,如仙女的长裙垂落,中间的岩石形似人形,仿佛一位披着白纱的女子正在梳妆。讲解员说,这瀑布落差40余米,丰水期时如银河倒悬,枯水期则如丝如缕。
回程时众人选择坐缆车。缆车缓缓上升,小柔俯瞰着脚下的群山,绿色的植被像波浪般起伏,龙潭的几处瀑布已缩成白练。
她忽然想起上午在博物馆看到的那句话:“井冈山的斗争,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此刻她终于明白,这山峦间流淌的不仅是清泉,更是永不干涸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