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海上信(1/2)
皇嗣读书是大事,毕竟如今的大宗只有朱淑元和朱见深两个孩子,是以不论是选讲官还是选伴读,都是一件大事。
先前韩桂兰已经为两个孩子开蒙,教科书则是先前朱予焕命令吴宁和虞瑛编撰的图书,每五日教导和检查姐弟二人的功课,日常则让他们身边的女官教习,是以两个孩子的底子都还不错,已经能够识文断句,并且开始学习书法。
临得是朱予焕让皇庄的学堂先生李淳所编撰的字帖,两个孩子也算沉得下心,姑且算是小有成效。
当然,姐弟两个也是有些惧怕韩娘娘的眼神和戒尺的。
韩桂兰本就是在朱予焕身边行走的女官,又被朱予焕特命韩桂兰为皇嗣的“姆师”,周盈盈再三勒令两个顽皮的孩子,一定要尊师重道,将韩桂兰当做皇母一样尊敬。
事实证明,韩桂兰确实是个好老师。
只是韩桂兰如今要负责的事务众多,皇家又有皇子出阁读书的必要程序,因此朱予焕理应给这两个孩子考虑出阁读书的事情。
以往皇子读书的时候是不设伴读的,若要说谁在代替伴读的职责,自然就是太监,如朱瞻基曾经给朱祁镇选出不少太监跟随左右,有的年龄相仿,负责和朱祁镇一起读书习字、玩耍取乐。
在朱予焕看来,这两个小家伙应该多和同龄人接触,最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和天潢贵胄相比,民间的孩子早知事,同时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更加了解,比如基本的物价、民间的风俗和一些简单的人情世故。
朱家的皇室宗亲太过抽象,只要一离开京城,到了地方就开始癫狂,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自从伊王之后,朱予焕收到不少地方官举报藩王在藩地乱来的消息,朱予焕的第一反应是有些诧异,因此特意派人去当地核实。
这群人中,最轻的也是强占田地,最重的则是杀人放火,离谱的也有,诸如聚众衣不蔽体、奸淫掳掠。
朱予焕一怒之下将这群人打发去和伊王作伴,籍没家产,尤其是自朱瞻基开始赏赐的各色金银布匹和禄米全部收回,大部分分发给受害百姓的家属,剩余的则收回内承运库,以此来敲打其他朱家人。
登基不过四年,朱予焕处置的藩王宗王少说也有二十几个,放到现代能组个足球队。
加上朱祁镇这个现成的例子,朱予焕对于皇室教育没有一点信任,因此对于这姐弟两个的教育也十分上心。
朱予焕实在是不希望朱家再出现太过抽象的后代。
选伴读这日,朱予焕让人在御花园设了一场小型宴席,用于招待这些皇庄出身的孩子们。
这些孩子本就是皇庄学堂的个中翘楚,入宫前又被皇庄的管事们千叮咛万嘱咐,面见皇帝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能像在乡间那样大大咧咧的,因此这群孩子们都乖乖地站着朱予焕的对面,乖乖应答朱予焕的问题。除却皇庄出身的孩子们,朱予焕将张辅的幼子张懋和孙子张杰也都选入宫中,算是特招生。
朱淑元和朱见深不知道这场宴席是为他们两个挑选伴读,他们都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同龄人,难免有些兴奋,只是碍于朱予焕和韩桂兰都在,因此只是暗中打量着那群孩子。
这次入选的有十个孩子,五男五女,各个都是面容清秀、仪态端庄。
朱予焕知道这几个孩子都是名列前茅的学生,因此打发朱淑元和朱见深姐弟两个同这群孩子们去御花园玩耍。
“你看这几个孩子怎么样?”
宋翠莲见朱予焕望着远处的几个孩子,眉眼含笑,思索片刻,道:“臣看女子之中,以赵蓉和秦皎两人最佳,大殿下性情活泼,需得有几个年长沉稳的人陪着才好,赵蓉和秦皎都比大殿下年长两岁,粗通诗词,也算是合适。至于二殿下,学堂李师父的儿子很不错,臣看过他的书法,这个年纪能作径尺大的书法,实属难能可贵,恰好李东阳的性格称得上活泼,也免得二殿下太沉闷,再择一人,不若选勋贵出身的张懋?他年纪最长,又不能继承爵位,只能靠着陛下,自然也能为陛下盯着这些伴读。”
宋翠莲所言还算详尽,朱予焕思索片刻,道:“倒是有些道理。”
有朱予焕在,英国公的爵位板上钉钉是张忠的,张懋这个张辅拼一把出生的儿子地位尴尬,年龄上他和兄长张忠相差太多,足够作父子,且他和张忠又并非一母同胞,张辅考虑到儿子的前程,先前去南海子围猎的时候,就特意带着张懋在朱予焕面前露脸,弦外之音清晰可闻。
朱予焕正在亭子内坐着,有内官快步跑了过来,先是行礼,随后道:“圣上,南直隶有报,跟随船队出发满剌加的商人在部分军队的护送下已经回国,此时正带着各小国的使者与贡品在南直隶歇脚,已经在港口清点过货物,全部销尽,理应上交国库与内承运库的金银等也已经全部清缴,跟随使者一同进京。南直隶的官员回报,说是五六日后再安排商人和使者从陆路出发入京,信发时间在四月初二。张正使的信件在此,奴婢已经检查,信封完好无损,未曾被人拆检。”说罢,便将信件递出,由女官呈交到朱予焕身边的石桌上。
朱予焕在心中算了算时间,今日是四月十六,这些使者应该在南直隶休息了有一段时间才出发的,她对宋翠莲道:“命内官和女官一同南下去迎使者。”
“是。”
待到内官退下,朱予焕喃喃自语道:“总算是有海上回来的消息了。”她这才拿起桌上的信封,沉甸甸的。
前面是常规的问候,朱予焕略略扫过一眼,便看起了后面的内容。
张忠只简单描述了一番船队的基本历程,随后便详细地介绍起了这一路来在各小国的出使过程,连同商人们在翻译的帮助下在当地行商的具体过程一起记录下来。
从前大明出使各国,往往注重封赏当地的国王,鲜少向当地百姓售卖货物,大明的精致物品也往往只在贵族之间流通,因此当地的国王在从张忠口中听说大明商人要在当地售卖货物的时候十分诧异,甚至有几分恼怒。
毕竟这些来自大明的商品本就是身份的象征,如果非官员和贵族也能拥有,岂不是对国王的挑衅?但在看到张忠的船队和其中值守的军人、官员等,国王便也只能将这种想法压在心底。
到底距离郑和最后一次率领船队出使海外的时间也不过十余年,永乐年间海上大明的余威犹在,庇护着后来的人们。
而对于商人们来说,这次海外行商也称得上“顺遂”。
虽然语言沟通上有些麻烦,但这些商人们都是黄金凤和沈廷礼精心选拔的人才,销售琉璃、香水、布匹、肥皂等十分卖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