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刘晏的困惑(1/2)
第一章最后的奏章
大唐建中元年,寒冬腊月。
忠州的天空阴沉如铁,凛冽的北风卷着细碎的雪粒,拍打在刺史府破旧的窗棂上。刘晏裹紧了单薄的官袍,手指因寒冷而微微颤抖,却仍坚持握着毛笔,在纸上写下最后一份奏章。
\"臣刘晏,蒙恩两朝,执掌国计二十余载,今遭谗言,贬至忠州...\"
一滴墨汁落在纸上,晕开如泪。刘晏停下笔,望向窗外飘落的雪花。五十七岁的面容上,皱纹如刀刻般深邃,曾经明亮的眼睛如今布满血丝。他知道,这封奏章或许永远无法送达长安,那个他为之鞠躬尽瘁的城市。
\"大人,该用膳了。\"老仆刘安端着简单的饭菜走进书房,声音哽咽。
刘晏摇摇头,继续写道:\"盐铁之利,实为国本;漕运之便,乃民命所系。臣虽死,愿陛下勿废新政...\"
笔尖突然折断,墨汁溅在他枯瘦的手上,如同鲜血。刘晏苦笑一声,抬头问道:\"刘安,你跟了我多少年了?\"
\"回大人,自天宝十四年安禄山造反,老奴就跟在大人身边,整整三十五年了。\"刘安放下食盘,抹了抹眼角。
\"三十五年...\"刘晏望向窗外的飞雪,思绪飘回那个改变大唐命运的年份。
第二章神童之名
开元十三年,七岁的刘晏在长安大明宫献上一篇《东封颂》,文采斐然。玄宗皇帝惊叹不已,亲自将他抱在膝上,赐他\"神童\"称号,授秘书省正字。
\"那日宫中的牡丹开得正好。\"刘晏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案上的玉佩——那是玄宗赐给他的信物。
刘安知道大人又陷入回忆,不敢打扰,只是默默添了炭火。火盆中的木炭噼啪作响,如同当年长安城叛军攻入时的战火。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叛,繁华的大唐陷入战乱。年轻的刘晏临危受命,担任度支郎中,为朝廷筹措军饷。他记得自己如何在战火中奔走,如何说服富商捐资助军,如何在粮仓被焚后连夜计算各地存粮...
\"大人,吃点东西吧。\"刘安再次劝道。
刘晏这才回过神来,看着桌上简单的饭菜——一碗糙米饭,一碟腌菜,一碗清汤。这与他在长安时的饮食天差地别,但他并不在意。他夹起一筷子腌菜放入口中,咸涩的味道让他想起自己推行的盐政改革。
第三章盐铁利国
广德元年,唐代宗即位,任命刘晏为户部侍郎,兼御史大夫,统领全国财政。那时的唐王朝,经过八年安史之乱的摧残,国库空虚,民生凋敝。
刘晏放下筷子,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他记得自己如何力排众议,改革盐政,废除官府专卖,改为\"就场征税\",允许商人自由买卖。这一举措不仅增加了朝廷收入,还降低了盐价,惠及百姓。
\"记得江淮盐税第一年就增收了六百万贯。\"刘晏自言自语道,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仿佛在计算数字。
他又想起自己整顿漕运的艰辛。战乱后,运河淤塞,漕船朽坏。他亲自勘察河道,设计新式漕船,分段运输,在扬州建立船厂...短短几年,江淮的粮食又能顺利运抵长安,京师粮价应声而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