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小说 > 2025重生之我做上海商铺中介 > 第5章 。李适的困惑

第5章 。李适的困惑(1/2)

目录

建中元年的长安城,残雪尚未消融,大明宫含元殿内却涌动着炽热的革新气息。唐德宗李适身着素色常服,指尖反复摩挲着案头《贞观政要》泛黄的书页。

窗外寒风呼啸,殿内炭火噼啪作响,映照得这位新登基的帝王面容坚毅——他决心要成为像太宗皇帝那样的明君,一扫安史之乱后积贫积弱的颓势。

李适的执政理想,深深植根于动荡的成长岁月。十四岁那年,叛军铁骑踏破潼关,少年皇子随祖父玄宗仓皇西逃。马嵬坡前,他亲眼目睹禁军哗变,杨国忠身首异处;流亡途中,他见过百姓啃食树皮充饥的惨状。

及至即位,他仍对宦官鱼朝恩克扣军粮、致使将士冻饿的恶行记忆犹新。登基诏书墨迹未干,他便雷厉风行地颁布三道诏令:裁撤内廷多余宦官机构,严禁宦官参与财政事务,将神策军等禁军指挥权收归兵部。

\"陛下,东宫旧臣张涉求见。\"内侍的通报打断了李适的思绪。只见一位身着青衫的老者稳步而入,虽已年逾花甲,目光却如寒星般清亮。此人正是当世名儒张涉,曾在东宫为李适讲授《春秋》,以\"尊王攘夷\"的微言大义深得皇子敬重。

如今再相见,李适快步下阶相迎,执其手笑道:\"先生曾言'为政以德',今日终可一展抱负。\"

张涉的任命犹如投入深潭的巨石,在朝堂激起千层浪。他不仅被授予翰林学士承旨,得以出入禁中,更在数月后破格拜相,成为名副其实的\"帝师宰相\"。

李适特命人在延英殿侧修筑讲经堂,每日早朝后必与张涉研讨治国方略。某次讲到\"民为贵,社稷次之\"时,李适竟命宫人取来国库账册,与张涉逐笔核查各地赋税,直至深夜。

在重用张涉的同时,李适也在广纳贤才。薛邕的名字便是此时进入他的视野。这位出身寒门的才子,以一篇痛陈时弊的策论震动科场,历任地方刺史时,政绩斐然,尤以治理荒政、安抚流民着称。

李适亲自召见时,见其身着补丁官服,言辞恳切,当场擢升为吏部侍郎,委以铨选百官的重任。

长安城一时间文风大盛。朱雀大街的酒肆里,书生们争相讨论新政,将张涉比作汉代董仲舒,称薛邕为\"今世魏征\"。

张涉府邸门前,各地求学者日夜守候,只为一睹大儒风采;薛邕的官署内,等待考核的官员排成长龙,盼着这位以清廉着称的长官能给自己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然而,看似蓬勃的改革图景下,暗流早已涌动。张涉虽贵为宰相,却始终保持着清贫的生活习惯。他的宅邸狭小逼仄,家人甚至要靠纺线织布补贴家用。

一些精明的地方官员很快嗅出了机会,剑南节度使韦皋率先以\"资助修缮书院\"为名,送来黄金千两。张涉起初严词拒绝,却架不住来人反复劝说:\"此乃为天下学子谋福祉,非私相授受。\"最终,这笔钱被悄悄用于修缮长安城外的义学。

薛邕的堕落则更为隐蔽。这位曾在任上开仓放粮、救活数万灾民的清官,面对吏部侍郎这一\"天下最肥缺\",渐渐迷失了本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