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悬疑推理 > 视频通古今,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 第98章 千古功业

第98章 千古功业(2/2)

目录

刘盈觉得自己大小都是个皇帝,即使是个没什么大作为的,那好歹也是个皇帝。

而今竟然被老爹当着诸天万界的面这么推销,还说他没用、没出息,这实在让他有些无地自容。

北周。

听了刘邦的话,独孤信仔细一想,也是那么回事儿。

汉惠帝一生都活在父母的阴影之下,由吕后总揽朝政。

如果换成自己女儿的话?也不是不可以。

从母亲掌权变成老婆掌权,想必汉惠帝也可以接受的吧?

有吕后盯着,刘盈这太子之位极其稳固,女儿一嫁过去就是太子妃,以后就能顺顺当当的成为皇后。

即使女儿没能顺利生下子嗣,但汉惠帝留下了几个儿子,等他驾崩以后女儿就可以皇太后的身份参与朝政。

不几年,等吕后驾崩以后,大汉该如何发展还不是自己的女儿说了算?

这事儿有搞头!

独孤信@刘邦:“此事……,我倒是没什么意见,但是只怕不好办。不知吕后意下如何?另外,我女儿怎么去大汉位面呢?”

刘邦@独孤信:“她敢?我一言九鼎,她都得听我的!至于怎么穿梭位面,稍后找柳洹问问。现在咱俩先私聊一会儿,商量一下具体细节。”

汉高祖位面。

刘邦缩着身子龇牙咧嘴的,毫无一国之君的威严。

“疼!疼!你这臭婆娘怎么这么狠心?我的耳朵都快让你揪掉了!”

吕后似笑非笑的盯着他,下手毫不留情:

“陛下一言九鼎,我都得听你的,哪敢损伤龙体啊?”

刘邦:……

算了,说到底,这事怪他,没和吕雉提前商量就私自订下了刘盈的婚事。

可他这不是为了刘盈好吗?

虽然这独孤家的女儿有能力、有本事,但她势单力薄的,再加上有刘家分封的诸王看着,她也掀不起大浪来。

外戚窃国的事本根不会发生,反倒是刘盈白得一贤内助。

他这不是怕刘盈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以后找不到更好的老婆了吗!

刘邦揉了揉红肿热痛的耳朵,觉得自己真的太委屈了。

嬴政:“门阀之间错综复杂,盘根错节,一时半会儿根本说不清楚,还是先盘点杨坚的功绩吧。”

柳洹:“好的。”

骄阳似火,巨大的屏幕上缓缓播放着一段视频,柳洹的解说声也如同潺潺流水,流淌进众人的心田:

【众所周知,秦始皇听取丞相李斯的建议,设立“三公九卿”制度,为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开创了雏形,这项制度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中央官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秦代,中央为三公九卿,三公分别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掌管着行政、监察和军事,其中丞相就是秦代的宰相,在行政上拥有很大的决策权。

汉承秦制。汉代时,为了限制三公的权力,汉武帝启用身边的秘书、内臣,形成了内朝,内外朝的形成,导致相权一分为二。

到了东汉时期,尚书的地位进一步提高,逐渐取代宰相,成为最高的行政官员,并且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尚书台。于是尚书成为了宰相,而三公则沦为了虚职。

三国时期,又形成了中书省和门下省,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而魏晋时期,则将尚书台改为尚书省。为了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又重新设置中书省来负责草拟、诏令,尚书省又沦为了执行机构。

到了南北朝时期,再次增加了门下省,负责审议诏令,以此来限制中书省的权利。如此,相权就一分为三了。

可以说,秦朝结束到隋朝开始,悠悠岁月,经历了787年,但是所有人都没有摆脱三公九卿制的范畴,都是在这个制度上修修补补,添枝加叶。

而隋文帝登基后取消三公九卿制,将历史演变后的制度整齐划一,建立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掌握草拟、审议和执行等职责。而尚书省之下设置六部,进行具体的行政工作。三省的形成,就是对相权分化的结果。

到了现代,传统史学界认为: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三大标志之一。

三省六部制中的机构都是用来处理国家事务的机构,并不涉及皇室事务,三省在权力内部相互牵制,避免了“一言堂”的出现。

除此之外,三省六部制名义上还可以限制皇权。

三省制出现以后,皇帝颁布诏令必须经过中书省,如果绕过中书省直接颁布政令就是不符合流程的行为,因此也出现了“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的说法。

而经过中书省的诏令,还需要通过门下省的审核,门下省也有驳回皇帝诏令的权力。

三省相互牵制固然是好,但是也造成了一个严重问题——行政效率低下。

如果三省的长官在某一件事情上出现争执,意见不和。于是迟迟无法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尤其是中书省和门下省,两者地位同等重要,共同享有决策权,如果两省长官各执一词,那么政令就无法顺利施行了。

唐承隋制,为了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唐朝的皇帝也想了很多办法。

唐太宗登基后也沿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为了提高行政效率,他设置了一个新的政务大厅——政事堂。三省长官在此合署办公,如此一来,三省长官就能够实现良好的沟通,有利于提高效率。

到了宋朝,也依旧延续三省六部制,只是再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和完善。

最初,宋代继承了五代制度的枢密院制度,枢密院是全国最高军务机构,和中书门下并称“二府”。

又将唐朝设立的、管理户口的户部、管理盐铁的转运使、管理财政支出的度支合并为一个机构,并称三司。三司的长官为三司使,总览天下财政,而转运使则成为三司在地方的机构。

如此一来,北宋初期的机构就变成了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合称“二府三司”。

但是“二府三司”制机构内部也同样分权制衡,如三司内部时而废除三司使,让盐铁、户部、度支相互制衡;而枢密院内有枢密使和枢密副使等相互牵制。并且,比起三省六部制来,二府三司的分权现象更加具体、细致。

然而,严重的分权也使得行政效率更加低下。同时,机构内部官员冗杂,行政人员过多,冗官冗费,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财政负担。到了宋神宗时期,进行了变法改革,其中精兵简政的内容就是要裁汰官员,减少机构。

元丰年间,宋神宗恢复了三省六部实权,再次将三司并入了户部,剥夺了枢密院的兵权。

如此,三省六部制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并且一直沿用到了明清。

总体而言:三省六部制是华夏封建社会政治制度演变史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出现标志着华夏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三省六部制创建于隋,完善于唐,变革于宋、元,至明、清而没落。

与“三公九卿制”一般,影响后世一千年。】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