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风起明末 > 第445章 靖南镇

第445章 靖南镇(1/2)

目录

“如今汉中镇军器局,生产的板甲质量如何了。”

陈望沉吟了片刻,询问道。

如今时局动荡,太多的事务需要他来决断,军器局那边他已有一段时间未曾亲自过问。

“七月初的时候,薄先生已经传信过来,如今军器局已经可以制作板甲。”

胡知礼站在下首,闻言立刻拱手答道。

板甲的技术并没有太过难以逾越的壁垒。

自郑芝龙那边,陈望交易了不少欧洲的工匠,这些红毛夷匠人虽言语不通,但技艺精湛。

这个时期能够乘船飘洋过海追寻财富的,不会有几个简单的人。

在薄珏的统筹之下,如今汉中镇的军器局已经可以一定程度上的量产板甲。

“按照总镇的指示,如今镇下军器局开始转型制作,全力制作板甲的胸甲。”

如今陈望麾下的统属的战兵已经超过了二十万人。

如果是要全部列装全套板甲,无疑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一点在如今板甲技术颇为成熟的欧洲也是不可能。

全套的板甲,在如今的欧洲也只有一些小贵族,还有大贵族以及其亲从可以装备。

旷日持久的三十年战争,火器的变革使得欧洲战场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十年战争的后期,板甲的数量和防护都在不断降低。

最大的原因,火器日益提升的杀伤力,以及全套板甲过于昂贵的问题。

陈望很清楚的知道板甲的优劣,因此只下令制作胸甲。

“胸甲的外形是按照总镇绘制的图纸,制作厚度约在半分左右。”

十寸一尺,十分一寸。

一寸是差不多是三点三厘米,半分大概在一点五毫米左右。

如今汉中镇主要制作的明甲甲片厚度基本在两毫米左右,而这胸甲虽稍薄,但因整体锻打一体成型,加上穹状的外形能够更好地分散和吸收外来打击力,也有一定的抗穿刺和抗冲击性能

“若是蒙古骑兵的软弓,哪怕是近距离都不能破甲。”胡知礼语气笃定,“若是建奴的重弓,在三十步内还是能够破甲。”

胡知礼顿了顿,又补充道:“我军所使用的海誓铳,六十步内便可破甲。其余营镇所用的鸟铳,若是装药不足,哪怕是抵近射击也难以击穿胸甲,但若是装药充足,抵近到二三十步的距离还是能穿甲。”

汉中镇军器局所产的板甲胸甲防护力现在并不差,已经可以用于实战。

“如果是将出产明甲的工匠全部调遣去制作板胸甲,一月可以制作多少领?”

陈望在思索了片刻之后,询问道。

“今年起始,汉中镇军器局一月已经可以产明甲六百五十领。”

胡知礼略一思索,回答道。

“若是转为最基础的板胸甲,仅按工时计算,一月起码可以产三千五百领,后续工匠熟练,这个数据应该还可以多加五百领。”

胡知礼这里所说的六百五十百领明甲,是指头盔、胸甲、裙甲三件。

如今汉中镇下的正兵,制式的装备,是明盔、明甲、下挂裙甲,双臂是仍是明军制式的环铁臂缚。

如今常用的环铁臂缚都已分配到河南军器局制作。

“四千领……”

陈望低声重复这个数字,微微眯起双目。

这个产量可以说是十分的可观了,四千领一月,一年便是四万八千领。

但是相对于如今他麾下日益庞大的军队时,这个数字又显得如此的微不足道。

眼下他麾下直辖的兵马,三个营一万三千人,十成的披甲率。

步队除去占了总人数一半左右的炮队和铳兵穿戴锁子甲等轻便的甲胄之外,其余俱是穿戴全套的明甲。

近卫骑兵营则是全套明甲,师中共有明甲八千领。

胡知礼统管的第二师情况更为紧张——两万人虽也是十成披甲率,明甲却只有五千领,主要集中在骑兵和精锐陷阵步队中。

其余普通的军兵都是穿戴布面甲,至于铳兵则是无甲。

现在汉中镇下的军队配比,铳兵和近战兵的比例已经差不多达到了六四比。

铳兵六,近战兵四。

汉中镇的近战兵已经做到全员披甲。

但是河南、湖广、山东三镇兵员的披甲率却仍然不足。

不过好的一点是,海誓铳的产量很高。

如今年产量已经达到了两万两千杆每年

陈望对于军队整编的计划,所有的营镇近战兵的比例和铳兵的比例改换到一比一。

如果是之前的鸟铳,铳兵占到半数,自然是不行。

但是现在海誓铳的技术逐年的精益,威力和射程都有相应的提高,这自然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产出的海誓铳,可以全面列装铳刺,那么甚至可以全员使用海誓铳,直接将十八世纪在欧洲才成熟的线列步兵战术搬到现在。

不过铳刺的问题,在目前还有一定的技术壁垒,想要突破还需要时间和技术的积累。

目前,山东、湖广、河南三镇都在接受改编,汉中镇下所积累的海誓铳,勉强对于三镇原有的军兵进行了改编。

山东镇一万二千余人,河南镇三万九千余人,湖广镇一万八千余人。

近战兵和铳兵各占了三万五千人。

近战兵的披甲率在八成左右,还有七千领盔甲的缺口。

左、猛、西军三部整编之后的新军,共有七万二千人,武备仍旧没有替换,很多甲胄根本就达不到合格的标准。

也就是左良玉麾下的兵马武备稍微好些,但也只是稍微好一些。

三镇也都需要武备进行换装。

按照汉中镇如今的海誓铳产量,还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彻底对其完成换装。

盔甲的话,就有些遥遥无期了。

“南国如今我们实力足够,军器局制作的盔甲全都优先供应给六大宣慰司吧。”

陈望考虑了很久之后,最终做出了决定。

事有轻重缓急,四川那边的局势不稳,战事一触即发。

一线部队的装备必须优先保障,至于南国这边......

还可以再等一等。

“河南、湖广、南直隶三处的军器局,如今的情况如何了?”

陈望做出了决定,而后继续询问道。

虽然汉中镇军器局几番扩大,但是仅靠一处军器局供应整个势力还是有些勉强。

其余三地的军器局发展也要提上日程了。

“河南军器局已经重新选址,区域内部水流稳定,已经修建了不少的水力设施,海誓铳已经开始投产,如今月产海誓铳已经可达三千杆。”

“后续所有设施修建完毕,按照规划,河南军器局的产量可以达到汉中镇军器局的产量,月产两万杆。”

河南是中原腹地,在河南的内部,有着大量技艺纯熟的工匠,收拢的工匠人数比汉中镇几番扩编之后的工匠数量还要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