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影视诸天从流金开始 > 第884章 笑傲江湖(大朝会 上)

第884章 笑傲江湖(大朝会 上)(1/2)

目录

昭武二年春。

三月初三。

寅时初刻,紫禁城还笼罩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午门外已经聚集了数百名等候入朝的官员,他们按照品级整齐排列,鸦雀无声。

禁军手持火把站在两侧,跳动的火光在官员们肃穆的脸上投下忽明忽暗的阴影。

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站在汉白玉台阶上,手持拂尘,目光如炬地扫视着群臣。他的嗓音尖细却不失威严:“百官整冠——”

一阵窸窣声响起,官员们纷纷整理起自己的乌纱帽和官服。

礼部尚书孙慎行站在文官队列最前方,手指微微颤抖地抚平绯红官袍上的一道褶皱。尽管春寒料峭,他身后的户部尚书李汝华不停地用袖口擦拭着额头上渗出的细密汗珠。

“验笏——”

官员们齐刷刷地举起手中的象牙笏板。东厂的番子们穿梭在队列中,仔细检查每个人的笏板是否合规。一名年轻御史的笏板因尺寸稍短被当场没收,他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寅时三刻,午门城楼上响起三声净鞭。沉重的宫门缓缓开启,发出沉闷的‘吱呀’声。官员们按照品级依次入宫,靴底踏在浸满晨露的青石板上,发出‘啪嗒、啪嗒’的声响。

奉天殿前的广场上,铜鹤香炉已经点燃。上好的龙涎香混合着清晨的雾气,在广场上形成一层薄薄的青烟。

都察院左都御史曹于汴走在队列中,突然被绊了一下,他暗自庆幸没有摔倒,否则就是大不敬之罪。

丹墀两侧,锦衣卫力士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像雕塑般纹丝不动。眼神锐利如鹰,监视着每一个入朝的官员。

兵部侍郎崔呈秀经过时,明显感觉到一名锦衣卫的目光在他身上多停留了片刻,这让他的后背瞬间被冷汗浸透。

百官在广场上按照文东武西的规矩站定。文官以孙慎行为首,武官以五军都督府左都督杨镐为首,各自形成整齐的方阵。所有人都低着头,目光盯着自己笏板的尖端,不敢有丝毫逾矩。

突然,一阵清脆的铃声从奉天门方向传来。司礼监随堂太监高声唱道:“圣——驾——到——”

百官齐刷刷地跪倒在地,额头紧贴冰冷的金砖。礼部赞礼官高声喊道:

“叩——首——”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万岁的声音在广场上回荡。

易华伟身着十二章纹衮服,在三十六名太监的簇拥下缓步走来。龙靴踏在汉白玉铺就的御道上,发出沉闷的‘嗒、嗒’声。衮服上的金线在晨曦中闪烁着冷冽的光芒。

易华伟登上丹陛,转身面向群臣。

王承恩立即上前,为他整理好衮服的下摆。两名小太监抬着龙椅轻轻放下,确保位置分毫不差。

“众卿平身。”

易华伟的声音不大,却让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百官再次叩首后,才小心翼翼地站起身来。这时,第一缕阳光恰好穿过云层,照在奉天殿的金顶上,为整个场景镀上一层神圣的金光。

目光缓缓扫过群臣,当易华伟的视线落在某个人身上时,那个人就会不自觉地绷紧身体。户部侍郎赵世卿站在第三排,突然感到一阵眩晕,慌忙低下头去。

王承恩上前一步,展开手中的圣旨:“昭武二年大朝会,现在开始!有本启奏,无本退朝!”

通常这时会有官员出列奏事,但今日所有人都沉默不语。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诡异的紧张感,连呼吸声都变得清晰可闻。

“李卿。”

易华伟面色平静,看不出喜怒,目光掠过众人,落在户部尚书李汝华身上,淡淡道:“去年一岁,粮食收成情况如何啊”

“回禀陛下。”

李汝华出列时踩到了自己的袍角,踉蹡了一下,咽了口唾沫,声音提高八度:

“去年全国粮产总计……稻米三千二百万石,麦一千八百万石,北直隶、山东、河南等地试种新作物成效显著,新作物折粮八百六十万石。”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抽气声。在这个以农为本的国度,粮食产量直接关乎国运兴衰,如此庞大的数字,意味着帝国粮仓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充实。

李汝华挺直了腰板,继续道:

“顺天府种植新作物土豆三万亩,总产二十四万石…,保定府种植玉米两万亩,总产十二万石……

济南府,番薯五万亩,总产三十五万石;东昌府,玉米间作土豆,亩产九石;开封府:沙地番薯增收四十万石;怀庆府:山地玉米养活五万贫民……”

石星突然插话道:“这些数字可经核查”

李汝华立即回应道:“各府通判、锦衣卫千户所双重核验。”

“陛下!”

都察院御史王纪突然出列:“臣有疑!山东去年遭蝗灾,何来余粮建仓”

“王御史看的是泰昌元年的旧档吧”

李汝华淡淡回道:“去年山东改种番薯,蝗虫不食块茎。”

说着,转头看向皇帝,李汝华补充道:“山东清丈出隐田四十八万亩,已分发土豆种三十万斤。按亩产八石计,来年可增收三百八十万石。”

“永乐年间,京仓存粮不过三百万石。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京城缺粮导致军民哗变。而去年,仅顺天府产的土豆就够百万大军半年口粮。…能有如此成果,皆赖诸卿与百姓的共同努力。朕会记下你们的功劳,有功当赏。”

易华伟微微颔首,还没等群臣开始歌功颂德,紧接着便话锋一转:

“有功当赏,有过当罚!浙江上报存粮九十万石,实查仅六十三万。……二十七万石粮食,够五万大军吃半年了!”

顿了顿,易华伟声音一冷:

“带犯人上来!”

随着一阵沉重的脚步声响起,只见一队侍卫押着几人走进了大殿。

易华伟拍了拍手:

“山西平阳府常平仓大使王禄,亏空粮一千二百石。”

“浙江宁波府同知赵德安,倒卖赈灾粮。”

“湖广押粮官周世昌,以次充好。”

皇帝的声音冰冷:“今日午时,西市行刑。家产充公,九族流放琼州。”

赵德安突然挣扎起来,铁链哗啦作响:“臣冤枉!”

“冤枉没有确凿证据,你以为锦衣卫敢拿你”

易华伟抬手示意,侍卫立即用铁尺击打赵德安膝窝。骨骼碎裂声伴随着惨叫回荡在广场。

群臣鸦雀无声。

唯有赵德安断断续续的哀嚎在梁柱间回荡。刑部尚书王弘诲垂首盯着朝靴接缝处的金线,喉结上下滚动,袖口下的双手死死攥住笏板,指节泛出青白。

新晋庶吉士周应宾的目光刚触及赵德安扭曲的面孔,便如遭火烫般猛然低垂,冷汗顺着脖颈滑进衣领。

“杨侍郎。”

礼部右侍郎突然用袖口轻碰身旁同僚,声音压得极低:“去年你经手的漕运改道.账目可都平了“

被唤作杨侍郎的官员浑身一颤,手中象牙笏板险些滑落,强撑着挤出冷笑:“张大人说笑了,下官一向奉公守法。”可话音未落,两人余光瞥见锦衣卫指挥使面无表情地往这边扫了一眼,瞬间如坠冰窖,再不敢多言。

易华伟轻轻抬手,几名侍卫将三人拖了下去。

易华伟从龙椅上站起身,衮服上的日月星辰纹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今日,朕有几件事要宣布。”

他的声音平静,却让所有人都感到一阵寒意。站在后排的一名六品主事突然腿软,差点跪倒在地,幸好被同僚及时扶住。

随着易华伟话音落下,礼部主事张显宗带着四名小太监,抬着一个沉香木匣从文渊阁方向快步走来,靴底踏在青砖上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张显宗跪地呈上木匣。

易华伟接过王承恩递来的鎏金钥匙插入锁芯。木匣开启的瞬间,一股霉味混着樟脑气息扑面而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