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小说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273章 荆州关公来投

第273章 荆州关公来投(1/2)

目录

第273章荆州关公来投

却说周瑜在江口小胜了一场曹军,展现了一下实力。

希望以此来换得与李翊讨论荆州划分的事宜。

见李翊意兴阑珊,周瑜又提出将自己在江陵处探得军情作为交换。

李翊闻言,朗声大笑:

“江陵军情如何,又何须多问”

“无非就是曹操用蔡瑁、张允统水军,为其训练魏卒。”

“此二人久居江汉,深谙水战。”

“待其将魏卒练得精熟,自为我军大患矣。”

周瑜一惊,问:

“公何以知之”

他仔细回想,齐国的人众都留在了江夏。

沿路上,也没见着有别的船只到江陵去刺探军情,他是如何得知的

“……善,既然李相亦知此事早晚为患,不知打算如何处理此事”

周瑜也不关心李翊是怎么知道的,只当他是能够料算到这一步。

“我想周大都督不必知道的太清楚,李某没有义务向你说明此事。”

“你只管看我如何除掉蔡瑁、张允即可。”

李翊背起手,示意从人送客。

周瑜见此,也不再坚持。

退出去后,左右人围上来,问齐国方面态度冷淡。

如今为之奈何也

周瑜应道,“且回夏口,别作商议。”

既然李翊现在用不到江东水军,周瑜又何必一直热脸去贴冷屁股。

几次交手下来,也使周瑜明白了一个道理。

只有当别人需要你时,你才是最有价值的。

显然,东吴目前的战略地位,并不符合齐国方面的利益需求。

周瑜只能先回夏口,保存实力,避免无意义的消耗。

在送走周瑜之后,关平来问:

“不知相爷有何法子,可以除去蔡瑁、张允”

由于关平算是自己的亲近之人,李翊也不瞒他。

转身取出一封书信,递给他来看。

这竟是一封来自江陵的信。

其书略曰:

“江陵守将魏延,谨拜致书丞相李公麾下:”

“延本荆楚鄙人,蒙刘景升收录,得效微力。”

“今蔡瑁、张允卖主求荣,引曹贼入寇,使我荆州父老陷于水火。”

“延每思之,愤懑填胸,恨不能手刃此二贼,以谢天下!”

“曹阿瞒暴虐无道,屠戮百姓,延虽粗鄙,亦知忠义。”

“素闻齐王刘备仁德布于四海,丞相李公智略冠绝当世,此真延平生所倾慕者也!”

“今延奉命守江陵西门,将士多怀旧主,不愿为曹氏鹰犬。”

“若丞相不弃,延愿为内应,约期举火,开城相迎。”

“则江陵可复,曹贼可破。”

“而荆州士民,皆感丞相再生之德矣!”

“书不尽言,延拭剑以待,唯丞相察之。”

落款写着魏延二字。

关平看完书信,第一反应不是替李翊得了一个内应感到高兴。

而是对这封信的真实性存疑,当即问:

“……相爷,恕平孤陋寡闻,未有听说过荆楚有个叫魏延的将领。”

“此人乃是一看门的无名小卒,公对其了解多少”

“万一是敌人使得诈降之计,诱我军前去,却于城内埋伏。”

“岂非祸事乎”

关平的担忧不无道理。

因为此时的魏延确实只是一个无名小卒。

甚至他加入刘备的时候,都是从底层开始干起的。

最后能够一直做到汉中太守、征西大将军的位置,不得不令人佩服。

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出身寒微不是耻辱,能屈能伸才是丈夫。

李翊闻言,淡然一笑,抚信言道:

“非诈也!”

“魏文长性情刚烈,素恶蔡、张卖主之事,其心可察。”

“且书中言及荆州父老,情辞恳切。”

“以吾平生观人之经验来看,此信绝非伪作。”

关平对李翊识人的本领自然是知晓的,丝毫不亚于自己的刘伯父。

既然他对这魏延这么信任,关平也就没什么好怀疑的了。

当即朝李翊一拱手,言道:

“……既然丞相信任这个魏延,那平愿意领一支小队。”

“今夜便去江陵西门,若是杀进城内,夺了江陵,当为丞相之功。”

“若是有诈,千刀万仞,平自替丞相挡之!”

哈哈哈……

听到这话,李翊还是很高兴的。

不过仍是拒绝了他的请缨。

“无须你去。”

“为何”

关平瞪大眼睛,脸上略显失落。

“莫非丞相疑平之胆气否”

倒不是疑你胆气。

只是你是关羽的亲儿子啊,纵然我有九成把握,那一成的险也不敢让你去冒啊。

当年你爹把你托付给我,让我照顾好你。

现在这种用兵弄险的时候,能派你去吗

当然了,你说关平真要是因此事被李翊害死。

关羽真的会来找李翊算账吗

以关羽的脾气,应该不会。

但是隔阂就此产生是肯定的,实在没必要去冒这个险。

李翊站起身来,背着手目视远方,徐徐说道:

“吾虽信任魏延,然吾所虑者,非是汝能不能赚开西门,而是魏延能不能成事。”

说着,回过头来看向关平。

那张稚嫩的脸上,写满了单纯。

“魏延虽掌西门,然其势孤,若贸然相应。”

“只恐我师尚未及至,其首已为曹仁悬于辕门矣。”

关平着急地说道:

“江陵城险固,易守难攻。”

“今难得有人主动愿为内应,丞相又信之不疑。”

“却不肯用,平实在不能解!”

“……非是不用,只是不能如此用。”

李翊取出了三个锦囊,将之交给关平。

“此为吾适才所写,现在江陵城险固,吾等不好与魏延频繁来往。”

“否则只恐曹仁见疑。”

“况且听闻郭嘉似也来到了江陵,这酒鬼虽病,然内心狡猾,吾亦惮之。”

“当用巧计,徐徐图之。”

关平当即会意,郑重其事地朝李翊拜道:

“……末将领命,一定会将此锦囊交到魏延手中。”

“此事干系重大,万一泄露,只恐害了他。”

李翊再三叮嘱。

关平亦知此事,自己责任重大。

也是再三向李翊保证,自己一定会完成使命。

再拜李翊后,方才离去。

这时,陈登入见,向李翊拱手道:

“……丞相有事召我”

李翊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道:

“不是什么大事,只乞一只楼船借我用用。”

陈登松一口气:

“吾道是什么事,原来是要用船。”

“公乃当今丞相,此下江南,虽是诸葛孔明为督帅。”

“然大伙儿又岂敢不听你令”

李翊笑笑,对此并不回应。

“……只是。”

陈登话锋又一转,“如今大晚上的,丞相要楼船做什么”

李翊微微一笑,“张允不是在替曹仁练水军么”

“吾也精通水战,待我前去江陵水寨,为其指导一二。”

什么!

陈登一惊,“丞相莫非是要去夜袭江陵水寨”

“不是夜袭,只是去一探究竟罢了。”

“纵然不是夜袭,可江陵是荆州重镇,屯有重兵。”

“今又有曹仁的魏军为其爪牙,公身为丞相,岂可轻动。”

“……呵呵,元龙此言差矣。”

“如今孔明才是三军主帅,某下江南,是一闲职,无关痛痒。”

诶你!

听到这话,陈登有些气乐了。

堂堂总制北疆的冀州牧,你跟我说无关痛痒

你要是死在这了,老刘的北方立马大规模叛乱你信不信

“纵然要去探江陵水寨,也可多备些楼船。”

“你道我淮南无有舟楫否”

别的不敢说,陈登这些年在淮南最不缺的就是船。

一方面是因为淮南本身就富,有造船的本钱。

一方面是李翊支持水军发展,有政策扶持,让陈登可以放开手脚大规模生产。

“……呵呵,吾十余载,怕谁来”

“元龙只管放心,莫非忘了当年在广陵时。”

“小霸王孙策亦曾乘船要我面谈,彼时我岂非也只乘一小舟便过去了”

陈登听到这话,一下子被勾起了不好的回忆。

当时他拦着李翊不让去,李翊非要去。

好在最后真的没事儿,不然陈登还不好向刘备交代。

“……好罢,我知你从不弄险,既然敢去,就必有成算。”

“还须准备什么东西,尽管与我说。”

“……好说!”

李翊微微一笑,一把搂住陈登的肩膀。

“元龙兄若能随我同去,再多东西也不需要了。”

“……诶!什么我”

陈登傻眼了,早知道刚刚就应该劝李翊多带些舟船的。

你放心只带一艘楼船,我不放心啊!

我陈征南哪怕出于牌面,那肯定少说得有百只舟船随行才是。

陈登欲哭无泪,只得应从。

又忽然想起些什么,忙问道:

“丞相且慢!”

“我等此去,虽然夜探水寨。”

“然终究是一场军事行动,是否应当通禀一声诸葛先生”

李翊捋须道:

“孔明此时在水寨检阅水军,来回一趟少说耽误半个时辰。”

“你我只便宜行事便好。”

李翊最后一句本来想说我身为丞相,难道去探个水寨还得去专门申请一声不成

但考虑了一下,还是改成了我们便宜行事就可以了。

其实,

凡是涉及到此下江南,谁是一把手,谁是二把手的话题,李翊都避而不谈。

现在整支征南军中,李翊与诸葛亮的关系也很微妙。

除李翊外,大伙儿全都听诸葛亮的。

除诸葛亮外,大伙儿又全都听李翊的。

两人不论是谁说话发令,大伙儿都听。

两边都不敢得罪。

李翊自不必说,齐国第一权重之人。

而诸葛亮虽然年少资历浅,但在座的都是职场老人。

又岂会看不明白诸葛亮背后的靠山是刘备

刘备倾尽资源来捧诸葛亮。

得罪他,就等于是得罪刘备。

就是在与自己的仕途作道别,众人可不会傻到这样去做。

所以当李翊、诸葛亮同时下令时,不论是谁,大家都听。

至于李翊与诸葛亮呢

按理说,诸葛亮是此次南下的督帅,李翊被刘备派去军中。

理论上也得听诸葛亮的。

而李翊作为诸葛亮的师长,兼前辈,诸葛亮几乎也对李翊的话言听计从。

所以两人的关系在军中算是极为微妙的。

好在二人相处之间,并没有产生什么分歧。

要不然,到时候大家真不知该听谁的了。

虽然那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很低,不过真到了那个时候。

大概率最后还是李翊乾纲独断。

理由也很简单,首先淮南派的陈登肯定是支持李翊的。

两人算是刎颈之交,十几年的友谊了。

陈登站队李翊,就等于他麾下徐盛、甘宁那批淮南将都会站李翊这边。

可以说,陈登这一票的权重很高。

而剩下的人,诸如孔明带来赵云、高顺等辈。

都是些清白威严之人,遇上这种事儿根本应付不来。

并且退一万步讲,

要是南方之事,李翊与诸葛亮在意见上真有冲突,闹了矛盾。

以刘备的性格,到时候会帮谁

所以,聪明如诸葛亮,是绝对不会去与李翊发生政见冲突的。

第一,真冲突了,最后只可能是自取其辱。

第二,到时候大伙儿要是真站李翊那边,折损的是诸葛亮自己的个人威望。

所以,没那个必要。

诸葛亮虽然全权总揽江南事务,但很多大事,都会私下里跟李翊商议。

明面上说的是征询前辈的意见,实际上就是再向李翊汇报。

如果李翊不同意,他也会以“虚心采纳”建议的方式,将之更改。

可以说,丞相在职场方面,绝对也是一个会来事儿的高手。

计较已定,陈登乃命人收拾了楼船一只。

带着鼓东,又钦点随行健将数员。

使赵云、甘宁随之左右,配备强弓硬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