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李适的困惑(2/2)
起初,他只是收受些土特产,后来开始默许亲信走后门,最终发展到公开卖官鬻爵。某次,他甚至将一个重要州刺史的职位,卖给了富商家中不学无术的子弟,只因为对方送上了西域进贡的夜明珠。
危机在建中二年的春天突然爆发。一封匿名信被悄悄投入御史台的举报箱,信中详细罗列了张涉受贿的时间、地点和金额。李适接到奏报时,手中的茶盏应声落地:\"不可能!张先生每日与朕讲圣贤之道,怎会如此?\"
他亲自召见张涉,期待对方能当面澄清。然而,面对如山铁证,这位曾经侃侃而谈的大儒,竟瘫倒在地,涕泪横流地承认了罪行。
几乎与此同时,薛邕的丑闻也被曝光。监察御史在其府邸地窖中,查获了价值百万贯的金银财宝,以及数百份违规任命的文书。更令人震惊的是,有官员举报,薛邕利用职权,将自己的妻舅安插到各地担任要职,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
\"朕待他们不薄,为何如此?\"李适在延英殿内来回踱步,手中的竹简被捏得咯咯作响。他想起张涉教导自己\"君子慎独\"时的严肃神情,想起薛邕在朝堂上痛斥贪腐时的慷慨激昂,只觉一阵天旋地转。
盛怒之下,他下诏将张涉削职为民,流放岭南瘴疠之地;薛邕则被当众杖毙,家产充公,连坐亲族。
行刑那日,长安百姓将朱雀大街围得水泄不通。当薛邕被押赴刑场时,有人认出他正是当年开仓放粮的好官,不禁扼腕叹息;而张涉流放途中,曾受他恩惠的学子们冒雪相送,哭声震天。这两场风波,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击碎了李适的治国理想。
宦官集团趁机发难。神策军监军鱼朝恩在朝会上公然进谏:\"陛下一向说我等宦官贪婪,可如今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文官,贪墨起来何止千万?到底是谁在祸乱朝纲?\"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更让李适不安的是,各地藩镇也纷纷上奏,借题发挥。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在奏折中阴阳怪气地写道:\"文人掌兵,纸上谈兵;文人理财,中饱私囊。如此治国,何以服众?\"
信任的崩塌如决堤之水,一发不可收拾。李适开始怀疑一切:那些曾被他视为股肱的文臣,是否都在欺骗自己?所谓的圣贤之道,是否只是掩饰贪欲的幌子?
这种怀疑很快转化为行动——他收回了文官手中的军权,重新启用宦官担任神策军中尉;他设立\"琼林大盈\"等内库,绕过户部直接掌控财政;他对藩镇的态度也变得摇摆不定,既想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又害怕激起兵变,陷入两难境地。
曾经锐意进取的年轻帝王,在现实的重重打击下,逐渐变得猜忌多疑。他不再相信任何人,甚至连最亲近的宰相也动辄得咎。
朝堂之上,大臣们人人自危,说话做事谨小慎微;民间百姓则感叹:\"新皇登基时的新气象,不过是一场幻梦。\"
多年后,李适在病榻上回顾自己的一生,仍会不时喃喃自语:\"朕一心求治,为何落得如此局面?\"
窗外,大明宫的飞檐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阴影,仿佛在无声诉说着一个理想破灭的悲剧。而唐朝的国运,也在这场信任危机中悄然转向,错失了重振朝纲的最佳时机,无可挽回地滑向更深的深渊。